3DMGAME 3DM首页 新闻中心 前瞻 | 评测 游戏库 热门 | 最新 攻略中心 攻略 | 秘籍 下载中心 游戏 | 汉化 购买正版 论坛

注册 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2年中秋] 秋分节气美诗五首:秋分客尚在,凉夜又秋分

[复制链接]

1081

主题

2万

帖子

12万

积分

游戏终结者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贡献度
4583
金元
1093546
积分
127687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13-2-1

龙年勋章国庆铭牌庆国庆迎中秋你开心就好[永久版]妹子认证专属勋章萝莉爱好者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题
发表于 2022-9-24 19: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秋分节气古诗五首,谈秋分之美,天高气爽,昼夜平分




秋分是古代的大节气。因为具有天文气象的神秘深邃和农业上的大意义。




古人并不知道地球是圆的,环绕太阳运行,但是却从太阳光照射到地表,找到了一条规律,那就是太阳有规律的运行,从而划分了年和四季。




以日晷显示,太阳在一年中照射留下的影子最短而定下夏至,最长接下来就是冬至。而夏至冬至之间,太阳有两次经行同一节点,天文上,昼夜平分,气候舒适,一个在春天,百花齐放,一个在秋天,万物成熟,之所以叫春分和秋分,是以昼夜相等,阴阳均分为要点。显示着太阳运行的神秘庄严。




从现代天文气象学上的资料和图片显示,春分和秋分日,太阳光照射在地球表面,一种瑰丽的均衡壮丽感。







古代相信帝王是神秘自然造物在人间的统领,对于日月自然的崇拜,体现在对于天象自然的尊崇当中。春分是大地回春之时,帝王祭日,而秋分是大地丰收之期,故而祭月,是对一种均衡轮回的敬仰,维持统治的长久。




而秋分时节,往往进入真正凉爽的秋天,大地金风摇曳,庄稼成熟。对于很早就进入农业社会的古中国来讲,这个时段,舒适,忙碌,丰收,饱满,是怡人的收获期。




所以秋分,是古代的大节气。




有文字记录的秋分祭月大礼仪,从周朝就有,基本可以判断,早于周朝,而延续到清朝末年。




那么流行到现在的八月十五中秋节,是秋分祭月的变体。




因为秋分节气那天,未必是满月,帝王按照秋分时段祭月,而民间则以月圆为期,实际都是在歌颂赞美这一阶段的良辰美景,自然之惠。




只是秋分节气的祭祀,更有天文气象时间的大气和象征意义。




而秋分,很明显一个标志,就是白天和夜晚等长,而之后,夜长于日,逐渐进入冷秋和冬天。




而秋色则更清晰斑斓。







“西皞司分昼夜平,羲和停午太阴生。




铿锵揖让秋光里,观者如云出凤城。” 中唐 · 刘禹锡《监祠夕月坛书事(其礼用昼)》




古人的节气交节,自有一套精密的算法,并不含糊。这是古代天文地理的科学累积。




比如秋分交节,是白天还是晚上,是哪个时间段?




至少在唐朝,我们看到,秋分交节已经精确到了时辰。




刘禹锡晚年曾任职礼部郎中和尚书,管理的就是包含各种祭祀礼仪的事物。




这次秋分,交节在中午,所以他安排的皇帝祭月礼仪是在白天举行。




秋分是昼夜平分的大日子,太阳行在中午,但是秋分节气来了。




浩大的人马在天高气爽的秋光里,很多民众蜂拥出城,来观看一年一度的皇帝祭月大典。




白天祭月?




但是秋分是这样的哦,秋分交节若在白天,当然白天来迎接这个最佳时刻。至于有没有月亮,那倒是其次。古代帝王遵循的是秋分这个时间段的天文意义。




而唐朝的民众也很配合,爱着这盛大的迎接秋分的国家级别的仪式,进行追随围观。




实际上秋分祭月在明清两朝,并没有严格按照时间段来,反而多在晚上,大约是一种折中吧。




不过明朝的仪式更为盛大,在夜晚,帝王和仪仗队穿着白色的衣裳,浩荡出游,仿佛神仙,观者如云。







“返照斜初彻,浮云薄未归。




江虹明远饮,峡雨落馀飞。




凫雁终高去,熊罴觉自肥。




秋分客尚在,竹露夕微微。”唐 · 杜甫《晚晴(766年) 》




秋分时段是秋天最美的时段,秋高气爽,温度刚刚下行30度以下,并缓慢下行,是一年中和仲春类似的美好时段,适合出游,登高,望远,而秋气素净,更适合远眺。




此时草木依然峥嵘,远不到萧瑟,微微凉风,明丽落照,远山近水,心旷神怡。




中年杜甫就是在四川登高望远,度过这个极有意义美好的节气。




那秋分的太阳如此明丽,夕阳打在丛林建筑上,有着明丽的光线,虽然天上还有浮云,但是浮云清浅,特别高远。




一场雨后的晚晴,是这样的清新,可以看到远方有彩虹,甚至看得到远处还有雨云。但是这东边日出西边雨,在这高处看来,更加美好。




我看到了雁阵南飞,想着山里的熊和动物也开始养膘了吧。




我还留在这四川,过着秋分,心早已经回到洛阳老家,不信,你看看那雨后的竹子,还滴沥着晶莹的雨露,那仿佛是我思乡的泪。




中秋八月十五往往在白露和秋分节气之间,有时候和秋分重合。




杜甫从白露时节就想念家乡,秋分节气,也在这一时段,故乡月好,人在他乡,怎么感慨。




古人喜欢秋分节气,但是诗词里却很少用到,经常用月夕,秋半来代替。




因为秋分是先秦古语,经过时代语言的流变,秋分,往往让人想到秋天的离别。




所以杜甫的这首诗里的秋分,是含着节气和分别的双关的。




但是无碍秋分节气的自然之美。







“秋光几一半,在候已无雷。




颢气凝为露,嘉禾秀出胎。




燕衔馀暑去,虫唤嫩寒来。




泡影非能久,流光又苦催。” 南宋 · 释文珦《秋分前三日偶成》




秋分节气,古代用三种物候来表达这个节气的不同。




一是,没有了夏秋的那种乌云暴雨,滚滚雷声听不见了,显示这一阶段降雨减少。




二是,小的野外昆虫感受寒冷,纷纷找寻温暖的地方,比如蟋蟀就多在人口聚集的乡村小院,以获得温暖庇护。




三是,河流水位下降。




这首诗谈到了秋分节气的变化。




当秋天过了几乎一半的时候,已经听不到雷声。




那天地之气凝结为露水,秋冬的麦苗和作物开始成长抽芽。




燕子南飞,将暑气也带走了,昆虫在房间外的院子里鸣叫,带着秋天最初的寒凉。




这世间景色的变换,如同泡影难以持久,但是分明感到世间的流逝,显示生命生涯的短促。




正是秋分节气,美好清新,又带着微寒凋零的变化,渐渐昼短夜长,常常引发人的悲秋和岁月之感。




走得最快的,为什么总是最美的时光?




这也显出秋分节气物候之美,是一年中不多的清新。







“故园应露白,凉夜又秋分。




月皎空山静,天清一雁闻。




感时愁独在,排闷酒初醺。




豆子南山熟,何年得自耘。”元末明初 · 孙作 《客中秋夜 》




又是一年秋分,在舒适秋分夜里,星月璀璨,秋衣爽然,可散步,可观景,可怀人,可作未来的规划。




不过对于奋斗中的异乡人,这样的舒适,只会让他们更加怀念故乡。




从古到今,故乡和城市在生活方式上都有着明显的区别。很多人在城市打拼,为了生存和财富,而故乡才是生活。




秋分时段在郊区,在山林走走,回归自然的同时,更加想念家园。




那故乡家园,此时白露在秋天的蔬菜草木上吧,这个夜晚,是一年最美的秋分。




我在郊区的深山看到最美的秋月,看到雁子南飞。




如此美好,也如此让人多愁,我喝着酒,看着天上的月亮。




我的故乡,我的家园,此时南山一定豆子成熟,往年是一起收获豆子,点灯也话的桑麻季节,但是现在,我却在他乡,被世事缠住。




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乡,做一个春耕秋收,快乐和自然同步的人呢?




这也是很多人的梦想,只是有些时候,人生路,一旦走出,就受到各种推力向前,为了经济,为了前途,甚至只是为了子女,滞留他乡,难以回到从前故土。




乡愁是自古很多人的情怀,在回望和愿望之间,安抚着漂泊的心情。







“东厢扑枣及秋分,露颗风枝喜共君。




明岁却烦君扑枣,可能迢递寄溪云。”明 · 石宝《扑枣呈莲北司城 》




秋分是果木田园成熟的阶段,那五月开花的枣子,此时累累垂下枝头。




秋分打枣吃枣,是田园乐趣。




经过露水凉秋丽日的作用,枣子成熟,带着农家健康女儿的太阳红腮,最是清甜可口。




这个朋友将最新的枣子打了下来,连枝带叶送给在外工作的朋友。




他们都是家乡人,最爱家乡清甜的枣子。




这位朋友还说了一句话,你在外地,所以我打枣子寄给你。




明年我要是去外地,你在家乡,就麻烦你打枣寄给我哦。




可见这里的枣子成为他们舌尖的美味,又是心头好,也是带着家乡风味的特殊物产。




发小之情,通过送枣,表现无疑。且还有知己的深沉浪漫。




今年我送你,明年你送我,天涯海角,故人相知,一口甜枣,一起分秋,秋分也就没有别离惆怅,满是人情滋味了。







实际秋分可吃的东西太多,比如苹果,梨,橘子,红薯,都是秋分滋味,一起分秋。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秋分#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3DMGAME ( 京ICP备14006952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1202006753号

GMT+8, 2025-2-8 05:45 , Processed in 0.125679 second(s), 17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