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MGAME 3DM首页 新闻中心 前瞻 | 评测 游戏库 热门 | 最新 攻略中心 攻略 | 秘籍 下载中心 游戏 | 汉化 购买正版 论坛

注册 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62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资料] 【搬运评测】小黑盒:在群星之间:《边境》

[复制链接]

19

主题

44

帖子

55

积分

初级玩家

Rank: 2

贡献度
0
金元
552
积分
55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18-11-28

命运与征服极品飞车镜之边缘模拟人生泰坦陨落星球大战战地植物大战僵尸EA收藏家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题
发表于 2021-1-27 18: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3dm_13629377 于 2021-1-27 18:08 编辑

搬运自小黑盒:

千百年来,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战争史。
从尖石成矛,到自动步枪。
从投石重机,到巡航导弹。
从棍棒到炸弹。
人类总是能不断发掘更多的杀人方式。
而讽刺的是,伴随着战争的,除了战火燃烧范围的增长以外,还有整个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科技发展。
在一战,缓缓前进的坦克冲破了曾经固若金汤的堑壕。
在二战,不被重视的航母击沉了众多巨兽般的战列舰。
在冷战,毫不起眼的太空竟然拖垮了一个庞大的国家。
“扶摇直上九千里”的火箭,再到几乎人手一台的手机和电脑,追根溯源,你总能在现实找到诸多战争的身影。
而在整个人类世界中,还有哪里没有被战争光顾过呢?
答案很简单,抬头看。
你看到广阔无垠的太空了吗?
那是未来,也是机遇。

在科幻小说中
如果要说太空,那绝对不能不介绍一下科幻小说。
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在全世界范围内,科幻小说的发展经历了一个“黄金时代”,形成一个持续创作、出版的高峰,也吸引了不少民众对于科学和美好未来的向往。
在众多科幻作品中,有三人最为著名。
他们是:英国的阿瑟·克拉克、美国的罗伯特·海因莱因和艾萨克·阿西莫夫。
他们三人被称为科幻“三巨头”。
如果你是一个科幻爱好者,那么这三人的作品你一定会看过一二,无一例外。
比如艾萨克·阿西莫夫。
他是著名的门萨学会会员,并且后来担任副会长。
其作品中以《基地系列》《银河帝国三部曲》和《机器人系列》三大系列被誉为“科幻圣经”。
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
他的一生著述近500本,其中题材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等许多领域。
而他提出的“机器人三定律”更是被称为“现代机器人学的基石”。


机器人三定律:
LawⅠ:A ROBOT MAY NOT INJURE A HUMAN BEING OR, THROUGH INACTION, ALLOW A HUMAN BEING TO COME TO HARM.
第一定律: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个体,或者目睹人类个体将遭受危险而袖手不管。
LawⅡ:A ROBOT MUST OBEY ORDERS GIVEN IT BY HUMAN BEINGS EXCEPT WHERE SUCH ORDERS WOULD CONFLICT WITH THE FIRST LAW.
第二定律: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给予它的命令,当该命令与第一定律冲突时例外。
LawⅢ:A ROBOT MUST PROTECT ITS OWN EXISTENCE AS LONG AS SUCH PROTECTION DOES NOT CONFLICT WITH THE FIRST OR SECOND LAW.
第三定律:机器人在不违反第一、第二定律的情况下要尽可能保护自己的生存。
而在游戏和诸多影视剧作品中也能找到众多阿西莫夫相关作品的元素。
比如说威尔·史密斯的《我,机器人》
再比如CSGO。
甚至近年来大火的《底特律:变人》中也有阿西莫夫作品思想的影子。
而三巨头的另一人,亚瑟·查尔斯·克拉克,他的科幻作品多以现实科学为依据,少了更多的天马行空,在他的小说中许多预测都已成为现实。
尤其是他的卫星通讯的描写,与现实中实际发展惊人的一致。
1945年,克拉克在一封关于电离层的信件中提到,一颗24小时环绕地球一周, 亦即相对于地面某点静止不动的人造地球卫星,将可以 “看到” 大约半个地球。
如果用3颗这样的卫星间隔120° 排列,就可以实现电视和微波的全球覆盖。
数月后,他将这个想法写成了一篇题为《地外中继—卫星可以实现全球无线电覆盖吗?》的论文,发表在了 《无线电世界》 1945年10月刊上。
在这篇论文里,克拉克计算出,一颗距离地面36000千米的卫星,环绕地球运行的时间恰好是一天,也就是说,这颗卫星相对地面某一点是静止的,这种卫星运行的轨道,后来被人们称之为地球静止卫星轨道,即倾角为零的地球同步轨道。
为了纪念克拉克对这条轨道的预言,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它命名为 “克拉克轨道” 。
他的作品包括《童年的终结》、《月尘飘落》、《来自天穹的声音》、《帝国大地》和《2001》等。
其中,他和斯坦利·库布里克根据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2001:太空漫游》更是每一个科幻爱好者绝对不可错过的“名著”。
这部电影有多牛逼?我说了不算,我给你几个别人的评价。

我的所有作品都是对《2001:太空漫游》的拙劣模仿。——刘慈欣
克拉克是世界上最好的科幻小说家。——艾萨克·阿西莫夫
克拉克让我们看到,人类从地球摇篮向自己在星海间的未来伸出了双手。——斯坦利·库布里克
2001:太空漫游》这部作品我总是看不够。——汤姆·汉克斯
是克拉克为我们的登月提供了最重要的知识动力。——美国宇航局(NASA)

如果说前两者,一个是天马行空,一个是预言现实,那么“三巨头”的最后一人:罗伯特·安森·海因莱因,则是两者皆有。
他也是“硬科幻”的代表性作者之一。
海因莱因曾经就读于密苏里大学,在1925年进入安那波利斯海军学院学习,毕业后作为航空母舰和驱逐舰的士官在海军服役五年,1934年因病复员。
他一度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攻读物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费城海军航空试验所任工程师。
像他这种拥有丰富理工背景的科幻作家,通常比较注重科学根据,对科幻因素的描述与解释也较为详尽,让其读者不禁信以为真,这便是所谓硬科幻一派。
你看看他的作品就能明白了:《星船伞兵》、《异乡异客》、《严厉的月亮》、《双星》、《银河系公民》等。
其中,《星船伞兵》及其同名电影更是各类未来科幻战争类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大作,原著中的各类科幻战争元素更是在当下不少热门科幻游戏、影视剧作品中出现。
如单兵外骨骼作战服、机甲、集体心智的虫族等等。
《星船伞兵》对青少年教育、战争、西方民主社会、公民权等命题独出心裁的解说引来了众说纷纭,也将之推上了一个颇为尴尬的经典位置。
海因莱因是1941、1961和1976年三次世界科幻大会的嘉宾,又是1957、1960、1962、1967年的雨果奖得主,而在1975年他又荣获一级大师星云奖。
即使在1988年去世后,广大科幻读者仍然推选他为“空前最佳作者”,海因莱因也是第一位被世界科幻协会授予“科幻大师”殊荣的科幻作家。
除了上述的三位大师之外,还有诸多知名科幻作家的科幻作品给我们描述了一个个精美绝伦的未来。
而太空,总是一个最好的舞台。

并不冷清的深空
其实早在1955年,人类就已经试图开始在太空中进行斗争了。
20世纪中叶,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冷战开始。
冷战是当时世界上两个超级大国,美国与苏联之间的互相对抗。
从冷战开始,美苏两国就开始不断地发展自身以及寻找盟友,而在五十年代,两国把赛场转向了太空。
1955年,美国宣布计划发射人造卫星,随后,苏联也声称将在不久后发射卫星。
于是,太空成为了一个竞技舞台,美国与苏联为争夺航天实力的最高地位,拉开了“太空竞赛”的帷幕。
1957年10月4日,斯普特尼克1号的轨道运行使苏联此次赢得了初期胜利。
1958年,美国也发射了自己的卫星,同年,著名的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成立了,这是一家致力于太空探索的联邦机构,它在之后的数年中创造了无数的壮举。
1961年4月12日,尤里·加加林成为首次进入太空的人类成员,使苏联再次打败美国,而此时,距离柏林墙的建立还有四个月。
1969年7月20日,伴随美国阿波罗11号完成人类第一次登月任务,太空竞赛达到了顶峰。
但是,登月可不是那么容易的。
对美国而言,除了不断增加的海量经费预算,一些非常惨烈的新闻也传了出来,1967年1月,在一次“阿波罗计划”的发射模拟中,三名宇航员因飞船着火而牺牲。
同时,苏联的登月计划也因为其首席工程师的过世,而按下了暂停键。
1968年,美国的“阿波罗8号”发射升空;而在1969年,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巴兹·奥尔德林和迈克尔·柯林斯搭乘“阿波罗11号”进行首次登月尝试,在成功登陆后,阿姆斯特朗迈出了“人类的一大步”,并留下了他的脚印,成为第一个踏上月球的宇航员。
之后的三年多里,美国人又进行了5次登月,“阿波罗计划”取得了人类在太空中前所未有的成功。
而苏联。。。在经过四次尝试登月的失败后,美国最终“赢得”了自1957年以来的这场“太空竞赛”。
但即使胜利了,依然有惨重的代价付出。
1986年1月28日上午11时39分,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后,因其右侧固体火箭助推器(SRB)的O型环密封圈失效,毗邻的外部燃料舱在泄漏出的火焰的高温烧灼下结构失效,使高速飞行中的航天飞机在空气阻力的作用下于发射后的第73秒解体,机上7名宇航员全部罹难。
除了将东西发射到太空中以外,人类差点就围绕着近地轨道打一场“星球大战”了。
在冷战后期,由于苏联拥有比美国更强大的核攻击力量和导弹破防能力,美国害怕“核平衡”的形势被打破,需要建立有效的反导弹系统,来保证其战略核力量的生存能力和可靠的威慑能力,维持其核优势。
同时,美国也想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通过太空武器竞争,把苏联的经济拖垮。
随后在1983年3月23日,时任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在一次演说中,提出了星球大战计划(Strategic Defense Initiative, 亦称Star Wars Program,简称SDI。)
“星球大战”发表后,1985年1月4日由美国政府立项开发,正式名称是:反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战略防御计划,计划于1994年开始部署。
但由于系统计划的费用昂贵和技术难度大,许多计划中的项目,如著名的“X-30”,“X-33”等最终无限期延长甚至终止。加上苏联后来的解体。美国在已经花费了近千亿美元的费用后,于20世纪90年代宣布中止“星球大战计划”。
而随着美国中央情报局冷战密件的曝光,“星球大战”计划被证实是一场彻底的骗局,一时间舆论哗然。
大多数人开始相信,“星球大战”计划只是美国政府为了拖垮苏联而采取的一种宣传手段而已。
但五角大楼声称,它没有实施,是因为存在技术缺陷,许多用于在“星球大战”计划中进行研究、实验的装置仍然在发挥着作用。

而此时也已经是冷战末期了。
1989年11月9日,民主德国政府宣布允许公民申请访问联邦德国以及西柏林,柏林墙被迫开放。
1990年6月,民主德国政府正式决定拆除柏林墙。

而在1991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
持续了44年,近16359天的两大阵营对峙,结束了。
而在结束之后,关于太空的发展则被逐渐放缓。
但到如今,也有不少企业和国家在努力发展相关科技及技术。
人类,从没停止对太空的探索。

星空、未来、枪
在游戏中,我们可以体验到现实中所体验不到的东西。
我们可以体验到如何开车、抢劫、做手术等。
甚至开一间游乐园、动物园,也可以指挥千军万马,从古代到现代,从现代到未来。
而关于太空,其实不只是小说或影视剧才独有,在游戏中也毫不逊色。
比如人均甲级战犯的《群星》。
甚至是一代人的回忆,一代人的曾经,独一无二的那个《星际争霸》
而在《使命召唤:幽灵》中,玩家甚至可以在剧情中以第一人称视角进行太空作战。
还有游戏中最为经典的那个“它”
《光环》。
尽管不愿意见到,但是在未来,谁又能保证人类在进入太空后就不会互相残杀了呢?
在小时候的我们,对于大人关于未来的提问总是能给出一些匪夷所思又或公式化的回答,比如科学家、医生、宇航员等。
但是如今还有谁会记得当初信誓旦旦的自己呢?
而且成为一个宇航员,并不简单,而成为宇航员的条件和训练也苛刻到可以说是万里挑一。
但是如果我告诉你,有一款游戏,既能让你体验到太空中的广阔,又能满足你对于未来或近未来的期盼,还能让你体验一下在太空中使用武器的舒爽,你愿意尝试一下吗?
没错,我说的这款游戏,就是:《边境》。
这款由柳叶刀工作组制作,虎牙发行的第一人称太空FPS游戏可以满足你对于未来太空作战的体验。
而且平心而论,这游戏是我玩过的众多FPS类游戏中,少数能惊艳到我的。
游戏的背景设定在了十年后的近未来时期,在那时,材料科学的快速发展,以太空电梯为代表的廉价的太空交通技术有了突破性的发展,往来太空的成本急剧降低,太空空间逐渐开始商业化,人类也开始拓展太空新边境。
但随着太空商业活动在全球普及,太空海盗活动也日渐猖獗,太空安保业务也应用而生,双方为了各自的利益也在太空中展开斗争。
我有幸获得了柳叶刀制作组发放的测试资格并参与其中。
游戏支持武器客制化,并且玩家扮演的角色拥有诸多不同的技能和辅助道具。
而且玩家扮演的角色也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客制化。
比如辅助装备,未实装的皮肤之类的。
游戏整体UI风格还算简洁干练。
游戏目前模式较为单一,有夺点、团队死斗、歼灭战等,地图也较少,但是在建模和场景破坏等细节方面表现是非常惊人的。
这次内测中可以看到很多东西,但是没有完全放开,比如皮肤、更多的可供玩家游玩的角色等。
而在参与这次内测时,我特意找了一台配置较为常见的电脑设备进行实机测试。

测试平台为:
CPU:英特尔9400F
主板:微星B360迫击炮
显卡:七彩虹2060UA
内存条:十铨2666频率8G内存条x2(默频2400状态)
放置硬盘:东芝P300+傲腾16G加速条
电脑系统盘:256G的浦科特M9peG
电源:安钛克550W电源
显示器:HKC32寸2K165hz屏幕
网络:中国联通200M宽带裸连
地址:中华人民共和国广东省广州市
没有使用任何其他手段进行超频。游戏中基本全程稳定,仅开启N卡自带即时回放无明显掉帧或闪退等现象。
更低的配置我这没有,但是据其他内测玩家称,1060的显卡玩起来还是没啥问题的,而具体优化可以等柳叶刀工作室后续的更新,目前已经放出来的内容我认为已经可以满足一般玩家需求了。

而我也对制作组提出了几个小问题:
Q:后续游戏更新会增加PVE模式吗?
A:会考虑有PVP混合PVE游戏模式的更新。
Q:有完善的世界观和剧情设定吗?
A:有的。
Q:武器和职业技能将来有什么改进?
A:后续会有新的兵种和新的武器,并会改进现有的平衡与玩法。
Q:将来的战斗地图有什么计划吗?
A:会尝试更多风格的地图,例如室内地图。
Q:对于游戏现有UI有什么改变计划?
A:主要会针对优化用户体验的方向优化UI的布局与阅读逻辑。
Q:对于外挂问题有什么处理方法?
A:后续会与反外挂软件厂商合作,我们自己也会建立玩家的数据库用来监视异常的活动。
Q:将来有什么地形互动或物品互动吗?
有的,场景事件,可交互的物体正在开发中。
Q:将来会有更多的游戏模式或地图吗?
A:每个赛季都会有更新。
Q:将来支持光线追踪和DLSS2.0吗?
A:会支持的。
制作组的诚心,并且对于自己做出来的游戏认真性,也值得很多人去好好学习一下。
目前放出来的内容足够让我感到惊讶,希望柳叶刀制作组可以让我再度惊讶一次。
虽然不知道未来人们是否有机会在星空之间漫游,但是我期待着,总有一天,人们或许可以携手共进,不分彼此。
如同《星际迷航》中所描绘的未来那样,人类可以和众多外星种族一道战胜疾病、种族差异、贫穷、偏执与战争,建立起一个星际联邦。
而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又把目光投向更遥远的宇宙,探索银河系,寻找新的世界,发现新的文明,勇敢地涉足前人未至之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3DMGAME ( 京ICP备14006952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1202006753号

GMT+8, 2025-2-26 05:45 , Processed in 0.126520 second(s), 14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