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交替时节,文人道德沦丧,毫无节操的小人多如牛毛,即便嘴上大谈华夷之辨,但等到敌军来到时,甚至会第一个投降。这种投降派甚至包括文坛领袖,比如侯方域。 侯方域(1618年—1655年),字朝宗,明朝归德府(今商丘)人,明末清初散文三大家之一、明末“四公子”之一、复社领袖。 在孔尚任的《桃花扇》里,侯方域和李香君的爱情故事让人感慨。以侯方域等为代表的清流,和马士英为代表的权奸之间激烈斗争,揭露了当时南明朝廷乱象。 然而,《桃花扇》离事实相差十万八千里。在现实历史上,侯方域至少有二个行为很不光彩。其中,侯方域献给清军一个毒计,让清军不伤一兵,轻松灭杀了数百万汉人,极大伤害了民族抗清元气。 1651年,顺治八年,已经准备做明朝遗民的侯方域,突然参加了乡试,落下来被人耻笑的话柄。 当然,有人认为,侯方域是被清廷逼迫的,不得已之下才去参加乡试的。 但是,这种辩驳丝毫没有意义,毕竟不能从一而终的污点已经形成。 所以,当时人们讥讽他:“两朝应举侯公子,忍对桃花说李香。” 1645年,顺治二年,28岁的侯方城回到归德府老家,但他不甘寂寞,想要“建功立业”。 明清交替之际,山东爆发了榆园军起义,号称有百万。清军入关后,榆园军积极抗清。 1648年,榆园军席卷直、鲁、豫、苏4省,占据徐州日照等地,严重割裂清朝南北联系。 (山东位置直接威胁京师,同时也能截断运河漕运,让清军南北不能相连) 1650年,清军正副总指挥汉奸张存仁和张胆为,先是焚烧百里林区,但依然没能镇压抗清起义军主力。 侯方域出现在了张存仁面前,献了一个毒计:扒开荆隆口黄河大堤,将起义军活动区域变成无人区。 扒开黄河大堤之后,直隶、山东、河南许多地区化为无人区,杀人数百万,一举镇压了榆园军起义。 可以说,侯方域的毒计,直接帮助清朝度过了初期最大的危机。扒开黄河大堤,历史上有几人敢做? 因为南方抗清,北方抗清,互相呼应的话,清军很难全力应付。但这“洪水之计”,轻松解决问题。 颇为讽刺的是,侯方域为清朝立下大功了,解决了清廷危机,但却没有得到丝毫封赏。 有人说,清朝讳忌提及清军扒开黄河,以水代兵,杀民数百万的事情,所以就不给封赏。 其实,这种说法不靠谱。如果认可,难道不能以其他名义给侯方域封赏? 因此,更大的可能是:清廷瞧不起侯方域,瞧不起明末很多肆意抨击朝政的文人,不想用他们。 侯方域后来参加乡试,有人说是清廷所逼,或于此相关。如果公布侯方域这件事,他将名声扫地。 孔尚任的《桃花扇》中,奸臣代表马士英,在抗清失败之后,拒不投降,后被叛徒出卖,剥皮处死,何其壮烈。 明清交替之际,很多大义凛然的东林党人,却纷纷投降,那些奸臣小人,不少反而壮烈抗清。 上书“剃发易服”的孙之獬,全家就是被榆园军处死。但清廷没有丝毫悲伤,也没有给予谥号之类。 无论是孙之獬,还是侯方域,对同胞下手狠,对清廷功劳大,但自己却没得到清廷丝毫嘉奖。
如今,侯方域在河南商丘有专门的纪念馆,但壮烈牺牲的马士英却只有一座枯败衣冠冢。 历史真是任人打扮的婊子,忠义之士可能下场悲凉,卑鄙小人却能名传千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