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60帧和30帧的科学。。。
本帖最后由 winglion 于 2014-10-16 22:30 编辑爱迪生说过 人类需要46帧以上的影像,否则人就会越看越累。
问题是我们一直在看24帧的电影,累不累大家自己心里有数。
科学对于人脑的认识还不是太充分,所以fps到底是多少是最合适,科学还不能给出个确切答案。但是国外还是做了很多事情去了解它。网上资料很多,只是都是英文为主。
所以收拾了一点网上的观点。加上自己一点理解。主要引用出处-- http://en.wikipedia.org/wiki/Frame_rate ,
一个非常好的fps观感测试网站,这个玩法很多,任何人都能看出分别来 https://frames-per-second.appspot.com/可惜要翻墙
估计很多人会忘掉Hz(Hertz)这个东西,这个是国际通行的单位,因为中国用的不多。我们喜欢说频率。1Hz 等于 1个周期/秒, 60Hz等于 60个周期/秒
一般显示器刷新频率60hz,所以大于60fps的视频或者游戏都是白做功。
30fps的影像,理论上 每个帧停留33ms,60fps的 33/2ms
人眼看快速移动的物体都会产生动态模糊。当影像中物体很慢的速度移动,这时候fps差别不大,因为每帧产生的变化很小,当物体超高速移动,fps分别也不大,因为人眼无法处理全部的移动信息,移动物体都是一团模糊。屏幕大小,观看距离,屏幕拖影,都会影响观感。
在连续的影像中,实验对象可以发现13ms的长的单独不同的影像。但是当对实验对象播放1ms的影像时候,实验对象会认为影像长度为100ms~400ms(和脑部视觉成像原理有关)。
10ms的绿色闪光,然后10ms的红色闪光,会让实验对象认为自己看到了黄色闪光。也就是人脑已经无法单独去处理这两个图像了。
动画片有意思的一点,当人脑把逐格的影像在脑子里面理解为连续的时候,人脑会自动补足中间缺乏的联系。也就说人脑会创造画面连续。所以某游戏制作人也说过,当游戏去到60fps时候,有些“魔术”就消失了。你看到的就是电脑计算出来的画面。(我的理解是,爆炸和闪动的光效,会更容易让你觉得像CG,也就是说更加“人工“,“假”。
游戏里面除了fps的影响,还有很多问题是发生在画面同步上,就是电脑生成的影像和显示器的刷新点不同步,导致撕裂,轻微卡顿。所以帧数是否稳定和是否能达到高帧数是同时影响观感的。
早期视频行业也遇到类似的问题,因为当时数字技术相当昂贵,24p的电影转换成PAL或者NTSC的时候就遇到了如何处理的问题(后来一个标准的算法还是有了,而且N制式的方式的电影会比PAL好,因为NTSC的帧数在数学上更有利于更好的算法实施)。pal虽然是25帧N是29.97,但其实刷新频率是50,NTSC是约莫60,每次隔一行刷新,这也是所谓的隔行扫描,现在已经很少了。50也和交流电采用的频率有关。在交流电是60hz的地区,一般采用NTSC,NTSC的 帧率实际是30帧 (60个扫描次数)/1.001秒。
CRT后期的时候已经有通过插模拟帧来增加fps的方法。现在由于数字处理技术进化,所以其实一般人看的电视节目都已经不是简单的25p或者30p,而都是经过插帧处理的,一般我们用的普通电视机都可以去到120hz, 120fps显示,甚至有些可以去到240hz。
但是不少人觉得在插过帧的120hz电视,或者60hz上看24p的电影会很怪,感觉动作不真实或者看起来像连续剧,而不是电影。
fps的问题其实还跟其他很多东西有关,我觉得高的fps肯定是好的方向,不过要看情况,不是说简单的数学问题(有加法的好处,也有些需要留意的问题)。
LZ头像好带感 24帧只能应付低速运动的物体。。。高速运动的物体要不然像电影那样慢镜头处理。。。。要不然就是跳帧。。。。
尤其是轻微的跳帧,会让人大脑在处理所见画面时不协调。。。。最严重的,像我就会头晕想吐。。。。 谢谢楼主科普 payne201 发表于 2014-10-16 22:1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24帧只能应付低速运动的物体。。。高速运动的物体要不然像电影那样慢镜头处理。。。。要不然就是跳帧。。。 ...
比如蜂鸟的翅膀
机器配置不行也没去弄什么解锁60帧了现在基本中高效果下稳定30帧感觉玩起还不错,配置真的好的机器到是可以去解锁60帧 电影电视的帧数和游戏帧数不能做比较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