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讨论下,统率和武力究竟应该怎样影响部队的战斗力才合理?
大家知道,三国志8以前,是武力决定部队的攻击防御,三国志9,10是统率决定部队攻击防御;到了三国志11呢,变成了武力决定攻击力,统率决定防御力。以上几种方案,似乎各有各的道理,但却都不完全符合实战。我们不妨来看看几场经典战例。吕布第一次跟曹操交锋的时候是这样的:
吕布性起,挺戟骤马,冲出阵来。夏侯惇、乐进皆走,吕布掩杀,曹军大败,退三四十里。
说白了就是,吕布冲出来打,曹操手下夏侯惇和乐进挡不住,只有开跑。然后吕布指挥军队进攻,曹操的兵看将领都跑了,自己也开跑,然后吕布就这么赢了。吕布没靠什么计谋,靠超强的武力硬打就打赢了。那么,这是是不是说明,部队的攻击力就应该取决于武将的武力呢?
接下来看仓亭之战:
曹军无去路,操大呼曰:“前无去路,诸军何不死战?”众军回身奋力向前。许褚飞马当先,力斩十数将。袁军大乱。袁绍退军急回,
这一战当时的形式是,曹操把主要兵力都分拨给了夏侯惇等人作为伏兵,而在中路以许褚带领少量兵力抵挡袁绍主力的进攻,一开始打得很辛苦,退到河边无路可退的时候,许褚开始发飙了,一个人冲出来猛砍了袁绍十几个将,吓唬了袁军士兵也鼓舞了本方士气,从而击退了袁绍的攻势,为夏侯惇部队发起反攻赢得了机会。那么,这是不是说明,部队的防御力也应该取决于武将的武力呢?
如果大家觉得三国演义有虚构成分不可尽信,我们不妨再来看看项羽本纪:
乃有二十八骑......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
项羽在乌江边上,带着28个人,杀了汉军100多个人和一个都尉,自己这边只死了两个人,这是相当了不起的战绩了,折算成游戏数据,可以说,项羽让自己手下这只28人的小小部队,战斗力提升了几十倍。可是,假如项羽的武力能让自己部队的战斗力提升几十倍,那么为什么他所带领的10万大军却打不过韩信的30万大军呢?
其实明眼人都能看清楚这其中的区别点所在。武将的武力,对局部战场的小股部队确实有巨大的加成作用,无论是进攻战也好,防御战也好,都能大幅度超常发挥。但对于战场的全局,武将的武力值却不能直接对全军发挥作用。具体到游戏中,可以这样设定——武将武力可大幅度提升直属部队战斗力。(攻击防御都加)比如三国志10,每个武将可以带一万人,那就是他的直属部队。(作为直属部队,一万人其实略多了点,汉代军制,一个营2000人,这个数字作为一只最小的独立部队才比较合适。我们在演义中常见的“本部兵马”的提法,差不多就该是指这么多人。)
武力的问题说清楚了,现在来谈谈统率的问题。古代将领的统率能力应该是包含这三个方面——其一是练兵,其二是军纪,其三是战斗调遣。
诸葛亮北伐前曾经说过这样的话:
司马懿深有谋略,今督雍、凉兵马,倘训练成时,必为蜀中之大患。
名将和庸将,首先体现在练兵能力的差距上。统率力高的主将,操练出来的士兵,格斗动作更熟练,阵法走位更严谨,战斗力自然更强。体现到游戏中,可以这样设定——名将可以把部队经验值练到400以上,庸将只能练到200就封顶了。另外呢,大家看演义应该注意到一点,诸葛亮出山第一件事就是帮刘备训练军队。这说明,关张赵虽然武力高强,但训练军队是比不上诸葛亮的,所以武力值高低绝不能做为练兵能力的凭证。
第二项,主将统率力的高低可以决定部队的军纪,军纪优良的部队,在攻坚战中可以减少不听号令逡巡不前的概率。在防御战中可以减少混乱和逃散的概率。如果部队人少,军纪又不好,命令部队去攻打兵力占优的敌军时,士兵是有可能不服号令的。韩信的背水一战和马谡的街亭一战,同样置之死地,但战斗结果却大不同,就是因为马谡的统率力太低,军纪不好,部队不听指挥造成的。
第三项,战斗调遣,这个在游戏中成了玩家的工作,无法通过游戏过程得以体现。为了弥补名将调遣能力的缺失,所以只好能对他们的部队做一些战斗力的补偿性加成。但这个加成是分散在一个主将麾下的多只部队身上的,远远没有武力加成来得这么集中。
总结,在游戏中,武将统率力决定了练兵的能力,同时也决定了当该武将成为主将时,属下多只部队出现混乱动摇等不良概率的高低,另外也能一定幅度提升士兵的攻防能力。借用三国志10的模式来说就是,主将的统率力可以影响属下几只部队,而属下将领就不用再有统率力的要求,只要武力高就行了。当然,主将为文官时,可以不直辖部队,而是跟随一只部队一起行动,这样就避免了诸葛亮式的尴尬。
另外,从马谡的事件上我们可以看出,主将的作用距离不应该是无限大的。马谡因为距离诸葛亮较远,诸葛亮的军令已经不可能时时刻刻精确影响到这只部队了。所以马谡这只部队不再拥有诸葛亮的统率力加成,而必须要独自拥有一名新的地方性“主将”。比如三国志11的模式,在战斗中应该是在一定范围内指令军衔最高的一人作为主将,他的“主将光环”可以影响周围数只部队,超出范围的部队必须另选主将。
以上,我觉得这样的模式才是最接近现实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