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泡沫英雄还是被埋没的才俊?
备也许有着很多的不足——和曹操相比,但是有一点是没有疑义的,就是对人才的发掘和培养,曹操唯才是举,刘备做的也不差啊,无论是诸葛亮还是庞统,都是有了极佳的发挥。但是有一个人比较例外,这就是赵云。按照三国演义和民间流传的武力排行来看,历史上的赵云有点被低估了,演义中的赵云晓勇非常,号称常胜将军,被刘关张默认为四弟,民间的武力排行位列第二,仅次于吕布,陈凯歌的《吕布与貂禅》中很无聊的安排了一段吕布和赵云的单条,吕布还很伤感的说“我死以后你就是天下第一了”,基本上就是按照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来的。
但是在历史中呢?刘备从来不会亏待自己的老人,关羽、张飞不必说了,黄忠的名望比之关张差的很远,但是还是封为后将军,与关羽齐位,而且老黄忠也是很争气,定军山一役勇冠三军;即使是魏延,随自己入蜀,也被封为汉中太守(第一任)。
这都并非传统意义的嫡系,论起亲疏并没有什么优势,但是都被刘备放在了合理的位置上发挥自己的才干。
赵云呢?资格可是比这几个人老多了:“瓒遣先主为田楷拒袁绍,云随从,为先主主骑”。一开始赵云是公孙瓒的手下,此时才跟了刘备,不过这也算是早的了,如果真的是才华横溢的话怎么会只安排一个御林军卫队长的角色?
抛去资历再看本事,历来赵云都被认为是智勇双全,尤其是经过三国演义的吹捧打造,更是有如神人一般,只可惜,这只是演义。
首先来看勇,赵云之勇在演义中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出场就和名将文丑拼的不相上下,文丑是否有演义中渲染的那么厉害暂且不说,至少二人的单条没有过,那次袁绍和公孙瓒的战争以白马义从全军覆灭,公孙惨败,不复往日之勇而告终,没有赵云什么事,泡沫指数10;
长坂坡救主事件,历史上确实有,但是远没有什么“视八十三万大军如同草芥,斩杀上将五十多员”那样激爽,八十三万,老大,踩都踩死你了,而且哪来的八十三万啊,曹操用在赤壁之战的总兵力才二十多万,其中还包括了一半左右的荆州降兵,刘备跑路的时候,荆州刚刚归附,所以曹操根本就没有动用这部分兵力,再加上刘备的兵力屈指可数,为了追上,必然要减轻负担,所以追击刘备的军队只是一支不足万人的骑兵(虎豹骑),在广漠的平原上,有着十几万的百姓当肉盾,赵云捞出甘夫人和阿斗的难度系数大大降低了,至于什么五十多员上将更是夸张,人家赵云都没有说自己,你罗贯中吹什么啊,那叫上将啊?小卒还差不多,泡沫指数7;
截江夺阿斗以及与邓芝逆境退敌事件的确有之,但是没有什么好吹嘘的,所以罗贯中也没有作甚么大文章,只是编造了力斩韩家军一门以及曾经七进七出上演黄忠版阿斗,显得很是无聊业余,不愧为市井评书家也。
其实历史上的赵云就是以智略见长的人物,不过不是想象中那种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儒帅,而是心思缜密、颇有心计,甚至脑筋转的很快的人物。
第一次露脸的赵云还是在公孙瓒的手下,当时的袁绍是冀州的老大,所以大部分人才都是冲着袁绍去的,这就让公孙总裁的人才引进上有着很大的桎梏,而赵云偏偏逆流而上,自然让公孙感到奇怪。
赵云的回答是:“天下汹汹,未知孰是,民有倒悬之厄,鄙州论议,从仁政所在,不为忽袁公私明将军也”。
没有拍马屁似的吹捧公孙瓒,也没有恶意的攻击袁绍,这种不卑不亢的回应自然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第二次是在博望坡一战(事先补充一下,火烧博望是刘备的不多的军事胜利案例,就是这点果实还被老罗摘了下来放到诸葛亮的筐里当真是不厚道啊),刘备军俘获了夏侯兰——《赵云传》游戏里面出现的人物,这个人是赵云的老乡,“少小相知”,于是赵云劝说刘备把他留下来收为己用,理由是夏侯兰“明于法律,以为军正”,算是一个人才,但是赵云所说所作全是从刘备角度考虑,虽然是老乡,却是“不用自近”,可以说是慎虑了;
第三次表现是被任命为桂阳太守的时候,原来的太守赵范归顺了刘备,也许是为了巩固一下自己在刘备军的地位吧,正好自己有一个寡居的大嫂樊氏,长得很是好看,“有国色”,于是乎,就想把她许给赵云,算是拉个关系吧。
当时的社会风气还没有那么拘谨,挨千刀的理学家们还没有整体上市,要知道,甄氏就是袁熙的女人,因为国色天香而被曹丕纳入名下,甚至还立为皇后,所以赵云接纳并不会承受太多的社会压力的,但是即使如此,赵云已然拒绝了,原因?有人问过,赵云的回答是“范迫降耳,心未可测,天下女不可少”。
什么意思呢?赵范的投降是为形式所迫,到底怎么想的还不好说,万一以后再叛逃的话怎么办?我不是成为罪人的家属了吗?女人那么多,何必在乎这一个呢?不想被牵连是赵云拒绝美女的主要原因,远不是当面对付赵范的礼法托词——“相与同姓,卿兄犹我兄”,事后果然赵范又反复无常的跑了,可见赵云还是有先见之明的。
不过从这件事可以看出赵云还是做事情过于谨慎,其实赵范的举动也是为了套近乎,有棵大树好乘凉,如果赵云答应的话也许会让他安心的为刘备卖命,但是赵云还是选择了最为保险的方式——避而远之;
第四次就是著名的截江夺阿斗事件,这件事本身没有什么好说的,重要的是背后的一些事情,孙夫人这个人属于千金大小姐,脾气诡异,很难伺候,而且带来的东吴士兵也是纵横不法,所以刘备才让赵云接管内事,“以云严重,必能整齐”,说到底不是不重用赵云,让他像关羽那样独领一方,而是根据赵云的素质来说,最适合的还是这些。
至于说到军事上的谋略,赵云更多的是表现为防御战专家,汉中一战,城门打开,偃旗息鼓,让曹操以为有伏兵而撤退,趁机“惟以戎弩于后射公(曹操)军,公军骇惊,自相践踏,坠汉水中死者甚多”,后来的刘备征讨东吴失败,退居永安,负责永安防务的也是在后面督军江州搞军粮运输闻讯赶至的赵云,而街亭一败,唯独赵云和邓芝面对强敌曹真主力军团,“敛众固守,不致大败”。
由此可见,从战术角度考虑,赵云乃守成之将,不适合像关羽那样独领一方出去攻城略地,也很少像张飞那样屡有奇迹上演,从性格分析,赵云过于内敛慎重,虽不至于大败,但是也很难取得辉煌的战果,不会像黄忠那样阵斩夏侯渊,还是搞好内务比较拿手一些,再加上对领导的忠心,刘备把自己家里的事情托付给赵云还是很放心的。
当然了,赵云虽然过于谨慎保守,但是不至于明哲保身,对于自己忠心的领导刘备,还是会推心置腹的,说了一些老大不是很爱听的话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他的仕途。
第一次逆上是刘备刚刚拿下益州的时候,刘备想犒赏三军,但是赵云举出了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例子,想让刘备和同僚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表面看,刘备是听了他的话,但是实际上效果甚微,如狼似虎的手下基本上都是冲着钱去的,对于这种匪徒行为,刘备也是睁一眼闭一眼,结果导致了一场不小的经济危机(最后为蜀汉第一理财家刘巴化解);
第二次是刘备决意讨伐东吴,赵云也是第一时间出来劝阻,对于这次军事行动,众说纷纭,其实绝对没有为关羽报仇那么简单,夺回自己的战略要地才是重中之重,诸葛亮虽然也是有些异议,但是没有太多的劝阻,就是因为也在一定程度上认可了刘备的战略思想(至于后来的惨败那是另外一个问题了),但是谁都没有赵云说的那么激烈,所以改调他去督领江州,一是放心赵云的忠心,押运粮草解决自己的后顾之忧,一是让他尝尝顶撞自己的下场。
纵观赵云的仕途,没有什么大起大落,比起关张魏延始终差了一个档次,并非是刘备没有知人善任,恰恰是认识到了赵云最适合干的是什么,泡沫?当然有了,但是那不是赵云的自吹自擂,而是罗贯中的艺术加工造成的,至于埋没人才也是谈不上的,还原之后我们就会发现,历史上真实的赵云会干的就是这个了啊。
作家:苍梧之野 lkl20lkl 发表于 2009-10-10 15:16
赵云只是在小说中比较牛 事实上就是个保安
确实不是中南海保镖首领?
算是将才但不是帅才
所谓的正史,也未必是真的,也许是权力操控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