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层面解析为什么恐怖要素总是和黑暗牵扯在一起(我们每一个人都是阿兰维克)
首先说明一下:本篇完全没有光明大战黑暗,正义对抗邪恶巴拉巴拉一大堆废话。在人类潜意识中已将黑暗与邪恶、堕落、恐怖、死亡等等负面词汇捆绑的前提下,我们得回过来认真对待一个事实:那就是宇宙从未经历过真正意义上的黑暗;黑暗只是人类自身的感知和文学定义。人类自身存在着很大的局限,人将电磁波中很小的一段(波长大约400到800nm)定义为可见光,并赋予了这一小段电磁波崇高的荣誉:光明、正义、天堂、至高、生命….
而其余剩下99.99999…..%波段的电磁波:无线电、红外区、紫外区、x射线伽马射线等就因为肉眼不能直接所见,通通被丢入了“黑暗”范畴。
人类生理构造上外部信息收集手段之缺乏(仅凭五感),导致了一旦黑夜降临,人就会不由自主的焦虑(人的80%信息收集依靠视觉,突然少了这一块生理上会产生巨大的不适应感---这是很正常的本能反应,黑夜中人看不见东西,就识别不了机遇和危险;这种情况下反复体验丧失机遇、遭遇危险,就会形成默认的共识:黑暗是坏的、黑暗是恶的、黑暗是恐怖的、黑暗是邪恶的)。在生理烦躁地本能趋势下,黑暗是光明的反面,是罪恶的源泉被刻入DNA记忆,人类本能地厌恶黑暗的降临,哀叹没有了光明的世界是多么的无趣和可怕,强迫症地认为黑漆漆的夜里必定潜藏着未知的恐惧;凡是没有光明眷顾的角落,都滋生着罪恶和阴谋。但实际上哪怕是夜晚、哪怕是深空,宇宙中所有的角落,从其诞生的那一刻起,都充沛着光---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了解完以上,我们就可以稍微理性地明白:人类抗拒黑暗,更多是生理上、心理上的原因,而并非真正意义上来自于公理。(公理上就是历史上发生在太阳底下的屠杀、战争、犯罪、阴谋并没有比在黑夜中发生的少很多;但人类始终还是坚信光明属于正义范畴)
讲完了上面也就讲完了第一层:生理上我们排斥、不喜欢黑暗。心理上也如此。(广告时间)阿兰维克2在刻画这一层次(画面上的黑暗的压迫感)的水平的确颇有手段,大部分时间都让你穿梭在黑漆漆的山林、地下空间、破旧街道,光影闪动方面做得还滴水不漏,四处是黑影、让你的视觉受信(80%外部信息来源)功能严重垮塌,耳朵边不停飘来若远若近的敌情、或误警,但你视力受限一时半会确定不了危险源,恐怖感加分。
第二层开始:究极来看,人类最最最害怕地事物到底是什么?是黑暗和邪恶??怕,但不是最害怕。深层来看,是死亡?这是所有生命体的本能:害怕和抗拒死亡。死亡是最最令生命体感觉到可怕的事物!但继续深挖,我们会发现,生命体害怕死亡的究极原因,是害怕失去、害怕孤立、害怕隔绝。死亡就是究极的失去、孤立和隔绝,以及被遗忘-----这是人类惧怕死亡的根因。在黑暗之中,潮水般的孤立和隔绝感是难以言表的,黑暗越是浓厚,孤立和隔绝感越重,心理上会自然而然被恐惧所支配,以至于呼吸都变得沉重。(广告时间)阿兰维克2为了营造顶级的孤立感,不仅仅只在黑漆漆的画面上,跟画面配合好的还需要游戏剧情和模式,大部分的时间你都得一个人行动,能在黑漆麻乎的地方遇到一两张熟人面孔、哪怕是一盏亮堂堂的灯你都得感谢天感谢地了。将你(操纵的角色)跟光明世界隔离开来,前后左右你能靠的就是自个儿,没有支援没有帮助。长时间游戏会让人心情不爽、压力倍增,非常需要关掉画面出门喘口气。
我们再跨入第三层次:为什么彻底地孤立和隔绝感可以让人精神崩溃?从理论上来说,单单被孤立,但只要没有致命威胁、只要还能继续吃饭喝水呼吸,我们就生存无忧不至于会被逼到崩溃边缘。答案是我们人类不是简简单单的生命体,简简单单地活着不是我们的追求,我们心理上渴望高质量的生活:被爱、被认同、被接受。对于人类来说,死亡已经足够恐怖了,但不被接受、不被认同、没有成就感、被孤立隔绝地活着,压抑感等同于甚至大于死亡的。(广告时间)阿兰维克2中有专门的章节就是让你好好体验什么叫绝对的被孤立隔绝感、什么叫被逼疯,这里不多叙述,语言文字表述肯定不如自己体验一下来得确切。
最后一层:一切的恐惧来源于未知:我们怕黑,因为黑暗掐断了我们的受信,黑色阴影中潜藏着无数的未知和不确定;我们怕死,因为死亡是究极的未知;我们怕被孤立被隔绝,是因为人类个体的思维意识,属于不可侵犯的绝对领域,两个个体的意识之间无法直接相互读取,对于个体意识来说,除了自己,世界上其余所有人,都是未知,你永远也无法确定对方的真实意图和想法。这些所有的未知(有些是相对未知,有些则是绝对未知---天荒地老的那一天也得不到答案)和不确定,让求知求解求稳定的智慧生命体在生理、心理上产生了不可调和矛盾。
突破最后一层之后,我们再开看:我们害怕未知,到底是必要还是歇斯底里不可救药?因为我们每天生活的宇宙,就是一个无穷未知集合体;我们对其的求索越多越深入,得到的答案越多,产生的新的疑问(未知)就会更多,这条求知求解之路是无穷无尽的,我们求得的已知越来越接近无穷大,但在真正意义的无穷大(未知)面前,还是忽略不计的一个微量….这一条你要么自愿接受要么就被迫接受。(广告时间)阿兰维克2为什么要把故事设计成循环模式(或者说:螺旋模式),是故意在套你?就是不想让你破圈?就是不想让你得到答案?就是不想让你走出阴霾????就是要让你体验消极?找不到积极?找不到意义????但如果面对我们的宇宙的现实、如果你能理解作为有限的生命,生活在无限的物质世界中的尴尬和无力,你就会有一些新的认知。也许让你明白和承认有个圈圈是你永远也走不出去的、挣扎也无用的,反而可以是一种积极的意义….
最后的最后:我们每一个人都是阿兰维克。套用阿兰维克2的叙述话语:想要彻底改写一个故事的结局,你就得在修改故事的基础上,还要做出合理和必要的牺牲。也就是取舍。我们人类的心理是极度依赖确定性这个万能药的,我们人类文明自诞生起,为了建立秩序、保证确定性,做了不知道多少努力,付出了不知道多少牺牲。人类是逆熵生命。(熵就是混乱度。秩序维持之下,熵就低;宇宙不是生命体,它的混乱度会持续增加,熵越来越高)但我们在逆熵运作的过程中,给人类以外的宇宙空间带去的混乱度远远高于我们自身所降低的----这里面就要面对取舍,到底哪边更有积极意义,需要智慧的定义。阿兰维克2的故事中只有阿兰(作家)具备用构思改变故事世界的能力;但在现实中,我们每个人都有:我们思考之后的每一个举动,都具备改变这个世界的力量(或大或微)。我今天码这些字,也属于其中。(而且因为不确定性,我并不知道我的这些字会对这整个世界产生到底什么样的影响-----大家也一样,大家并不完全可以确定,今天你正在做的这些事情,会对我们的现实世界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不得不提醒我们:做事要过脑,选择需小心。 (但还是要补上一句装B:不管你怎么做,你都是跳不出那个圈的。智慧在和无穷大对抗时,心理要有永远失败、永远被困、永远恐惧失落----但永远都不服输的觉悟。)
写的太牛逼了,赞一个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