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iferaaa 发表于 2023-7-25 11:11

“后”末日游戏就是美国人最大的自嘲

    ​美国人对于“后”末日游戏好像格外的热衷。     ​除了《辐射》系列,《废土》系列这类明确打着废土标签的游戏,其实《无主之地》、《消逝的光芒》、《往日不再》这类僵尸游戏,包括《赛博朋克2077》这类带点科幻风格的科幻游戏,也都可以算是这一类。     ​总结这类游戏的特点,制作团队都是将背景设定在某个危机突然爆发后的时代,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再想象出某种“动态平衡”的社会秩序。虽然达成世界末日的设定可能会有所不同,比如一些烂大街的梗,什么“核大战”、“生化危机”、“气候问题大爆发”、“治安失控”,但是总体来说,这些游戏都旨在探讨某种推倒重来的秩序。     ​“废土风”也好,“哥特”风也好,“赛博风”也好,这类主打阴间气象的艺术风格,自然有其拥趸者,相比之下,游戏的人文内涵,倒没多少人真正关心了。毕竟,资本终究是逐利的,创作者也许确实要操心故事背景设定,资本可能只关心销量,玩家则多数关心“可玩性”。不过,同样的设定重复的次数多了,总会有人慢慢看清楚:所谓“后”末日秩序,终究不过是某种基于历史的重复。 白道秩序与黑道秩序     ​笔者在评论《赛博朋克2077》时曾经拿水泊梁山作比,资本主义讲不出第二个故事,这次笔者就再深入比对一下“废土秩序”与“梁山世界观”的异同。     ​美国人对于“后”末日时代的想象是保守主义对西进时代的重温。理论上讲,中央秩序无法辐射到的边远地带,似乎是某种想象中的“无主之地”。但是,东西部的秩序差别是因为两者所处的不同形态的经济基础。东部美国是蒸蒸日上的工业社会,并且在把能量不断向西辐射;而在边远的西部美国,主导经济的是割据各地的农庄势力,比如很多大家族。他们平时也会雇佣一些亡命之徒维持秩序,除了生产供人温饱的农产品,也可能会搞些利于创收的“麻”类产品。在一座座农庄的间隙,是一撮撮啸聚山林的匪帮,一个个大大小小的头目,就是这种社会形态,很难让人不想起梁山泊和曾头市,而梁山泊的招安理想(最后没实现),何尝不就是《废土3》里布坎南家族的日常生活。     ​农业社会这种比较初级的社会形态,更适合黑道秩序,这是毫无疑问的,虽然现代人对黑社会的想象似乎很刻板的停留在大都市的角落里。但是毫无疑问,农业是填饱肚子的产业,农业时代基本是以小政府为主。政府不需要过多地干预生产,也没有能力负担起庞大的治安队伍。在政府照顾不到的角落里,滋生出黑道秩序是在所难免的。     ​   而美国人关于“后”末日时代的想象里是不存在白道秩序的。西进时代那种社会割裂的现象,在“后”末日时代是没有的。如果农业生产都无法保证,那么工业则毫无疑问被摧毁得更加彻底。大部分废土类游戏里,工业都是若隐若现的存在。劫后余生的工厂,也就剩下些比如“核子可乐”这类奇葩企业,当然,可能还有些美国人最爱的兵工厂。所以白道是什么,是“游骑兵”组织?还是“铁血兄弟会”?所谓黑白两道的想象,基础就是社会的割裂,现实存在不同的维度。     ​这也就是在建国两百多年的美国。美国人能想象出来的世界当然是有美国式局限的,与现实差别很大。农业生产在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为了集体对抗自然环境和游牧民族的侵扰,同样也需要建立起集体秩序的。也就是说,农业为基础的社会里,同样是会建立白道秩序的。     ​在美国历史中,没有经历过漫长的农业时代,他们的发展历程中,贯穿着工农业的竞争,对农业为主的社会缺少了解。所以在美国人的末日想象里,世界会失去秩序,社会会被打散。天下大乱,盗贼蜂起。文化的主脉断了,精神凝聚力也消失了。     ​   这个问题如果交给中国人来回答,可能答案是不同的,毕竟,不管是不是末日,我们的文脉还在。 食人的问题     ​   美国人对“后”末日时代的想象很少会正面回答一个问题,那就是农业生产是否还能维系。食品的缺乏是人类最深重的危机。当那个时代到来,“食人”问题终究会被摆上桌面。在水泊梁山那个北宋晚期的时代,战乱频仍、经济落后、民不聊生,农业都无法维系。孙二娘、顾大嫂这类“人屠”的出现可以说是在所难免。     ​但是西部工业开始崛起的年代,比如《荒野大镖客2》里,食人族还在农业生产落后的沼泽地区一直存在,这种设定就真不知道是不是符合事实了。在“后”末日的想象里,食人者就更普遍了,几乎是遍布了大部分美国的“后”末日类游戏。如果说《辐射》、《废土》系列的基本设定是核大战之后可耕种土地的所剩无几,那么在赛博朋克的世界里,按照道理讲,农业科技应该是有很强的基础的,食人未必就是合理的设定。     ​   所以说这类游戏里食人族的普遍存在那真是对美国人“黑”得够狠。在“自黑”这方面,不得不说,美国人的坦率是令人吃惊的。对比某个二战中的战败国,不缺食物的时候也以“食人”为乐,遇到核电危机就祸害全世界,却在国际舆论舞台上努力打造谦恭文明的人设,两者可真是不可同日而语。     ​美国人对于“食人”问题的坦率,甚至是坦然,可能根源还是在他们充满暴力和掠夺的历史。美国人对于掠夺并没有太多心理负担。这几乎就是他们的文化基因。相比之下,我们的教育有些过于“文明”,甚至,有些文弱。     ​在美国仍然有支配能力的世界里生存,就有必要理解美国人的处事逻辑。中国人完全没必要因为他们展现出来的一时的“文明”就欣然。 AI的问题     ​一直以来人们对于AI的想象都是某种人形机器人,能够以机械手段替代人类的体力劳动,比如从事艰苦的,条件恶劣的,重复性高的工作。如果说本世纪前十年这类想象是具备一定合理性的话,那么后十年科幻领域就有必要反思一下这个问题。     ​中国古语云:“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在中国,社会对体力劳动的鄙夷是有传统的。现代社会所谓脑力劳动大致分为三大类:一、文化艺术类创作活动。二、为社会管理提供公共服务的管理工作。三、为资本增殖提供的管理服务工作。在任何一个领域的脑力劳动都分为初级和高级阶段,初级阶段一般是指提供重复性的、事务性的,创作含量不高的服务,高级阶段一般是指决策性的、创造性的、调配性的脑力服务。     ​其实现实世界中大量的脑力劳动都属于初级服务。以当前水平的AI都可以被替代,或者已经被替代了。     ​   客观现实是,AI的突飞猛进已经不可阻挡,似乎也没有人真正想阻挡。很快,AI就能替代大部分的初级脑力劳动,在不久的将来,也会具备高层次思考的能力,比如创新性的,综合决策性的思考能力。     ​   事实上,研究AI稍微有些经验的科技工作者都很清楚,与复杂精细的运动控制相比,人类思维的所谓逻辑,推理,甚至情感模拟,其实难度都要低得多。     ​过去几十年,科技工作者一直努力突破“机器人技术”或者说努力试图制造出替代体力劳动的机器。在这个领域,人们有进步,但是也确实遇到了瓶颈。而最近十年,人们突然发现,替代脑力劳动,替代“劳心者”,比替代“劳力者”,要容易得多,成本低得多。     ​   历史的巨大变化往往决定于小小的细节。AI对人类劳动替代顺序的小小不同,可能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的AI科技界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但是社会层面却有如沉睡。前两天有个新闻,声称几个AI巨头公司达成共识,要对AI作品打上水印。     ​这种做法就类似于经济制裁一样,是旧时代的权威利用手中的权力试图作某种徒劳无功的挣扎,以落后制裁先进,其结果是必然要失败的。既然电脑能生成更加价廉物美的图片,资本有什么义务要给人类留一个饭碗呢?而在一个资本逻辑盛行的世界里,谁会在乎科技伦理呢?     ​   所以,现在回头看这些“后”末日游戏里的AI,那就有点过家家的味道了。对比现实,这些想象有点落后于时代。游戏里常常出现的所谓“AI”的“人”权伦理思考,以及机器人模拟打工人到处劳作的场景毫无新意,在各类文化产品中都快看腻了。最重要的是,这类想象,在今天看来,极有可能是错误的。     ​   未来的时代,很难说谁先替谁打工。​要造一个决定今天先吃饭还是先扫地的AI程序容易,要造一个能把马桶洗干净的机器人则不知道是猴年马月的事情。一个有可能却又比较残酷的想象就是:未来的社会,AI占据了大部分动脑的劳动岗位,而资本家、核心政治家、顶级艺术家必须挣扎于如何用信息差和“手腕”来维持自己的地位。至于普罗大众,扫马桶的工作终究还是有的,毕竟,资本家可能没兴趣在这种事上投入成本。 综述     ​站在这个角度上看市面上的“后”末日游戏,想象力终究还是有限。它们所基于的现实,毕竟还是太西方。这些靠资本支撑的文化产品会不会终究和好莱坞的电影一样,最终走到创意枯竭的时候?可以拭目以待,但我并不拭目以待。     ​人生苦短,如果活着的时候能见到东西方文化碰撞交融一下,焕发出新的活力,那才真叫有意思了。

tango222 发表于 2023-7-25 22:36

其实东方现在也困在除了侠客就是修仙的题材,只是比起西方文明多了几千年多点话题罢了

血腥情人节 发表于 2023-7-26 11:04

支持原创码的心得,同意楼主观点:lol

咖啡苦 发表于 2023-7-26 11:52

人体自身限制了游戏的发展:lol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后”末日游戏就是美国人最大的自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