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lin_igs 发表于 2008-9-27 14:45

武林三国之魏国的总体战略指导思想

武林三国之魏国的总体战略指导思想


      一、人才战略。
      武林三国曹操招才如饥似渴。曾先后颁布了《求贤令》,《求逸才令》,三国史载当时有名的“建安七子”,除孔融外,都是他的幕僚,曹操在长期的北战南征中,每攻下一座城池,占据一个地方,他第一件事情就是访贤求才,史载打下兖州后,就立即通过各种渠道搜罗人才,得到了荀彧、 荀攸、程昱、郭嘉谋士和于禁、典韦等猛将,加上在陈留举义时的大批骨干,形成日后争雄天下的班底。占据翼州后,曹操即令其心腹遍访翼州贤士,又得崔琐,命从别驾从事,“待为座上宾”。平定荆襄,发现了名士蒯越,入城至府中座定,即召蒯越近前,抚慰曰:“吾不喜得荆州,喜得良将也”。遂封蒯越为江陵太守,樊城侯。曹操广招人才,真是海纳百川,汇成年人才的洪流,为之赞叹!
      二、南下伏虎 目标汉中!
      曹操为什么要讨伐孙权?我觉得这是因为孙权是刘备的盟友,从第一部分可看出,孙刘复合。复合之后必然是联手抗曹。所以必须快速解决孙权。
      长江天堑,不是那么容易过去的,长达三月的交锋,孙权最终请降。
      孙权能屈能伸,所谓请降,其实就是议和。可见魏军没有取得压倒性的胜利。而陷入持久战并不是曹操想要的,所以议和后他很快带走了主力。也有可能是他已得知刘备入侵汉中的消息,所以只有放弃讨灭孙权。但并不排除,曹操伐吴的真是用心是要震慑东吴,让其不要插手以后的战事。
      若如此,从以后事态发展看,可以说魏军得到了想要的。而孙权也一定看出了猫腻,所以请降,来坐山观虎斗。
      曹洪曹休战蜀将,可以看做曹刘汉中争夺的前哨战。结局是蜀方撤退。所以刘备亲自上阵,进入了相持的第一阶段。乍一看徐晃挫败蜀军,是魏占上风,实则不然。双方都没有伤筋动骨,只是肢体初碰撞皮肉轻伤。也就是说,战局还很稳定。
         
      既然是稳定的相持,为什么曹操只是在长安督阵?他不是西征刘备吗?为何不与刘备直接对抗?
         
      可能原因有3个。
      其一,地形复杂易守难攻,强攻只能消耗战力。
      其二,曹军主力需要休整
      其三,目标也许根本就不在汉中这条入蜀路线!!!
      三、韬光养晦
      他始终以汉相自居,坚持不称帝。曹操晚年,已经占据了东汉十三州的九州,称帝的时机已经成熟,但仍然执行“奉天子以令不臣”的策略。孙权写信劝他称帝,曹操说:“是儿欲著吾炉火上邪!”意思是,这小子要把我放在炉火上烤!曹操始终不称帝,并非他不愿意当皇帝,只是他冷静地分析了形势,以天下为己任,以理智克服了个人的欲望。曹操始终奉行汉朝正朔,避免了天下再度陷入混乱,他曾说:“设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曹操不称帝,虽然是一种政治谋略,但更主要的是出于自己的理想主义。他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说,春秋时齐桓、晋文“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表明“以大事小”,可谓至德。曹操心目中有一系列理想人物,如周公、管仲等。他称赞周文王说:“周西伯昌,怀此圣德。三分天下,而有其二。修奉贡献,臣节不坠。”曹操对周文王情有独钟,在很大程度上是他的功业与周文王有较多的可比性。然而,周文王被后世儒家美化为“圣德之君”,曹操却被视为“汉贼”,周瑜就说曹操:“虽名托汉相,其实汉贼也。”周瑜是曹操的政敌,当然不会说曹操好话。用今天的眼光看,曹操身上虽然有不少污点,但他的一生,为平定天下而南征北伐;为吸引人才不遗余力;为发展文化,精心创作。他为实现自己的理想,矢志不渝,充分体现了政治家的情怀。曹操始终是的理想主义者,又具有坚定的实践精神。
      四,帝王攻略
      三国战略一个最重要的抉择依据是汉高祖的战略,几乎所有的战略家都引用当
      年高祖的战略来确定自己的方向。但是真正像汉高祖那样能败而不馁,能采纳正确
      战略,知人善任的,只有曹操。
      汉高祖的战略,只有像汉高祖一样的君主才能做到。
      三国中的君主,从来没有人像曹操一样经历过这么多惨败,大部分的君主一败
      就一蹶不振,从此销声匿迹。唯有曹操,一次次坚强的站了起来,反省错误,勇敢
      面对。
      勇气和冷静就是君主的魅力。

转载自:http://www.mmoslg.com/news/200809/27/200809270402089681.htm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武林三国之魏国的总体战略指导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