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esker 发表于 2016-5-23 16:08

关于显示器分辨率和比例的由来和购买建议(已完结)----购买建议已更新在7L

本帖最后由 wwesker 于 2016-5-24 11:41 编辑

很久之前就想写这篇文章了,这两年的显示器升级和2000年从标清向高清发展,从普屏向宽屏发展的混乱场面有一拼,也为众多小白的显示器选择过程中造成了障碍,作为一个游戏和影音爱好者,基于20多年的发烧经历,为大家做些常识科普,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一、屏幕比例的历史由来
视频技术或者说显像技术发展至今不过寥寥一百多年,从最早的岩洞壁画到羊皮卷轴,从纸张颜料画到光学显影技术,视频技术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进步。在科技进步过程中,有几项发明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1、皮影戏和西洋灯
这两样东西大家应该不陌生:皮影戏是通过光线穿透半透明物质(皮革)在另一层白色半透明物质(白布)投下阴影,附加可活动的机关做成动态效果,这种装置勾勒出当今显示技术的雏形,可以说现代所有的显示器原理都出自于这里。而西洋灯通过”视觉残留“原理,将一幅幅手工绘画进行连贯展示,达到动态效果,为以后电影、电视和视频显示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由于缺乏有效的画面复制技术,传统的皮影制作和手工绘画费时费力,加上社会经济发展有限,无法形成规模效应,这些动态画面无论是形式、内容、长度都很原始简陋。当然工业革命后特别是近代崛起的手绘动画作为一种奢侈品,以宫崎峻等大师为代表的作品仍受到世界人民的追捧,这种传统和变革是另一个层面的话题,以后再讨论。
感光材料的发明,使影像复制技术迎来了曙光。最早的感光技术非常粗燥——在银盐乳剂和硝酸酯片基发明前,曝光和复制难度相当大,动则数分钟和数小时的曝光时间,负片无法反转的难题都决定了光线捕捉技术的局限性。而随着硅基胶片专利发明,人们终于拥有了高效的影像处理技术。
银盐乳剂又称为银离子有机化合物是一种神奇的东西,只需要经过几百到几十分之一秒的光线照射,银离子就能按照照射时间越长聚合越深的特性产生银分子并发生沉淀效果,将未反应的银盐乳剂冲洗掉后,就能获得层次分明有浅有深的黑色银分子分布图,承载乳剂的基层是半透明塑料(早期是硝酸酯材质,但极易燃的特性决定了胶片无法正常保存,后来被高分子塑料替代),拥有足够的化学稳定性、耐腐蚀,由于摄影拍摄获得的负片无法正常预览,影调和明暗完全相反,即使是专业训练的观片师也无法从一张负片获知影像的获取是否成功,观众更是看得莫名其妙,聪明的科学家想到了负负得正的原理,在负片胶片的上方安装一个光源,通过严格的计时照射,在胶片的下方同样放置一张涂有银盐乳剂的感光片,光线能穿透胶片基层但被银分子阻挡,负负得正即可获得影调正常的照片,随着光学技术的进步,正片基层使用纸张以便于保存,在胶片和照片之间放置一枚光学镜头进行放大,最早的照片放大机被发明,精明的商人找到了一个新的商机——图像报纸。随着图像这种能反映纪实事件的新兴事物被大众关注,图像报纸的需求量逐步加大,图片编辑或称为选片师的岗位越来越重要,选片师通常需要在很短时间内从几十到几百张胶片中挑选合适的影像进行放大印刷,胶片一一放大显然不符合商业需要,报社的做法通常是将胶片一一曝光复制到另一卷胶片上,就能获得一张张影调正常的底片也就是”正片“,将正片放在光线投射的毛玻璃上(现代骨科的X光片预览还在使用这个原理),就能方便的预览拍摄的影像,并挑选合适的对应负片进行放大冲洗,获得一张张高质量的照片,而正片和负片一同保存,以备未来的某个时间能反复利用。
2、现代影像技术——电影的发明
在获取正片的技术成熟后,另一批精明的商人想到通过改进皮影戏和西洋灯赚取利润,将正片叠加快速投射在观测设备上,观众发现照片动起来了,随着这种新奇的玩意风靡世界,逐利的人们纷纷加入了设备改造和更新的行列,最早的电影机何时被发明已经不可考,但卢米埃尔兄弟是最成功的。早期的影像捕捉系统(照相机)的原理和现在一样,将感光胶片放置黑盒中,调节适当的光学镜头虹膜(光圈),严格计时的开闸系统(快门),两者的组合开放获取一张曝光准确的负片,再经过冲洗放大获得成片。而在电影机中,快门不具备计时功能,当调节完光圈后,将快门敞开,依靠机械传动装置让一张张胶片在镜头面前依次呈现、曝光、收纳,在一次次的失败挫折中,卢米埃尔找到了合适的速度和曝光组合装置,依靠手摇曲柄带动齿轮运转,在他们的影像捕捉系统中一秒能曝光10-12张胶片,将这些胶片反转复制获得正片,将这些正片放在一个高亮度的光源前,用一套放大的传动装置让胶片依次被照射,并被投射到几米远处被安置的一块白布上,于是我们发现胶片在白布上活动起来了。世界上第一部电影《火车到站》开启了活动影像艺术的大门,默片时代来临了。
3、从电影到电视
电影艺术的发明为人们开启了一扇新的大门,无数的艺术家、科学家、发明者投身其中,既有兴趣、科研的背景,也离不开利益的驱使,为了提高电影制作的效率,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德国人奥斯卡.巴纳克发明了一种24mm宽度的胶片,并被用于他新发明的徕卡照相机中,为了便于计算和控制,同时尽可能缩小照相机的尺寸,巴纳克将每帧胶片的大小确定为36mm×24mm,这样一段能拍摄20帧的胶片经过卷曲正好能放置在他的徕卡相机中,为了提高过片稳定性(相机齿轮带动被曝光的胶片回到暗室,未曝光的胶片进入黑盒待曝光,如果这个设备不稳定,会造成胶片重复曝光),他在胶片的两端打上齿孔,这样过片齿轮能勾住胶片,确保过片成功率。
而另一方面电影家们正因为缺少合适胶片而发愁,135胶片的发明使他们如获珍宝,电影和照片由于观赏距离不同,电影家不需要这么大的曝光尺寸,相反他们对过片速度特别讲究,早期电影会呈现一种快进效果,原因是每秒胶片数也就是帧数太低,想形成流畅的视觉残留需要每秒过片24张以上,如果将1秒拍摄的12张胶片以24张/秒速度播放的话,意味着1秒时间看到2秒的位移,呈现出典型的快进效果。改善的方法就是提高过片速度,使1秒的拍摄胶片帧数达到24张,所以电影机不同于照相机——前者将135胶片垂直放置,取36mm×24mm的一半也就是24mm×18mm的胶片尺寸进行连续曝光,几番改进后稳定达到了24张/秒的拍摄要求。
24mm×18mm成为了世界电影工业的标准,所有电影均按照这个格式进行拍摄,将24:18做最小约数就是4:3,这是最早的标准动态影像比例标准,电影《乱世佳人》是一部典型的4:3比例的电影,所有的默片和几乎所有的早期黑白电影都是这个比例。这里面包含了科技创新也包含了科技限制。
二战后,一大批军事科技被转为民用获取商机,其中电磁科技和雷达示波器被民用转化成”阴极射线管“,通过电子轰击荧光粉能够在半透式毛玻璃的另一端呈现稳定的影像。嗅觉敏锐的商人再一次看到了商机,20世纪改变文明的最伟大产物之一——电视机被发明了,最早的电视机显像管是圆形的,确切说是圆球型的,为了观看方便,在显像管前套一个模子,将影像裁切成矩形的,那比例该定多少呢?电视推广者的营销口号是在家里看电影(家庭影院概念在电视发明前就有了),所以比例尺寸要和电影院一样,定为4:3,这样电影院的电影在下线后,可以卖给电视台再赚一笔,电影院在电影放映前后播放视频新闻的传统也被继承,更有前卫的营销专家愿意出钱在热门电影和新闻播放前后插播他们公司的产品视频,广告作为电视台最重要的利润来源,确定了电视工业贯穿至今的商业模式——花钱购买或自己制作热门节目获取收视率,在热门节目时段插播广告赚钱,根据收视率制定不同时段广告价格,再用赚的钱制作更好的节目。
电影由于片长固定,在电视上放完一遍就没有利用价值了(重播需要隔较长时间,否则容易给观众造成素材缺失的印象),电视台开始摸索制作成本低廉、时间跨度长、能持续吸引观众的长篇连载电影——电视剧(肥皂剧,因为最早的电视剧广告都是肥皂广告,可以理解为现在的洗发水广告),在每周固定时间播放,定期吸收观众反馈,根据观众口味调节,边做边播,最大程度吸引客户,直到客户失去兴趣才完结下线,这个英国国家广播电视公司(BBC)发明的模式至今在全世界通行。电视剧和纪实转播对电影造成毁灭性影响,前者能足不出户遍览世界,而电影公司受制于科技和成本,无法大量制作电影,除了极热门电影能吸引到观众外,普通民众都等电影下线后在家里的电视上观看,由于利益链条栓的太紧,电影公司不敢得罪电视台,而且电影的转播权同样是收益,如何进行两全其美当时摆在了所有电影人的面前。
(未完待续......)

wwesker 发表于 2016-5-23 18:05

本帖最后由 wwesker 于 2016-5-24 09:31 编辑

二、几种屏幕比例的演变
1、学院派宽荧幕
接上回,电视产业的蓬勃发展严重阻碍了电影工业。电影人在面对电视节目的汹涌攻击中,摸索了多种方法。从良性的角度来说:彩色胶片的应用和推广;从不切实际角度来说:大画幅胶片的尝试——现代IMAX电影的鼻祖,IMAX电影使用60mm宽度胶片,是135胶片的2.3-4倍,带来更清晰锐利、色彩层次丰富的影像,但相关成本可能要提高10倍;从短视行为角度来说:大量seqing和暴力画面充实院线,诞生了所谓午夜场电影,结果在电影分级制度未完善的当时,遭到有识之士特别是孩子家长的极力反对;在这种浪潮中,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也就是奥斯卡奖的东家找来一群由电影工作者、美术艺术家、数学家、社会学、心理学、普通民众组成的研讨会,最终产生了一种黄金比例的画幅格式1.85:1,也就是16:9格式,研究认为16:9格式接近黄金分割比例,是双眼平视的有效范围,在画面表现上更有冲击力、更纪实、更接近人眼的日常视角。在具体的制作过程中,电影按照正常画面进行拍摄,在放映中对画面上下两边添加黑边,牺牲一定的垂直分辨率,创造了宽荧幕效果。这个就是学院宽荧幕,这种遮挡方式叫Letterbox。当然后来开发出的16:9电影机直接可以拍摄16:9的画面,尺寸是24mm×13.6mm,相比24mm×18mm也是牺牲了4.4mm的垂直分辨率,但没有人觉得现在的电影画面不如《乱世佳人》吧。
2、可变形超宽荧幕
1927年,法国人克雷蒂安发生了一种变形镜头,可以把横向的画面压缩记录到胶片上,1955年20世纪福克斯公司使用这种技术拍摄了电影《The Robe》,在胶片上拍摄到的画面垂直比例是正常的,但横向比例被严重压缩,将所有内容还是记录在24mm×18mm的范围内。在回放影片的电影院中,在放映机上安装了反向的变形镜头,在荧幕放映了正常比例的电影,这种电影的画幅格式2.35:1,也就是21:9格式,这种画幅保持了垂直分辨率,但压缩了横向分辨率,而更宽的画幅带来的剧烈冲击力令人印象深刻,大家根本不关心横向分辨率的问题,普通民众也不知道分辨率这个概念,就是觉得画面好看、牛逼、刺激不已。现在可变形超宽荧幕是电影公司的标配,每年的各类大片特别是好莱坞大片均使用了这种格式。
3、其他各种宽荧幕格式
除了上述两种最常见的荧幕格式,还有1.66:1也就是16:10格式,使用70mm胶片的2.20:1,代表作是《阿拉伯的劳伦斯》、《泰坦尼克》,进入21世纪,随着摄影技术的发展和设备的更新,越来越多的视频固定为16:9和21:9两种格式,而其他格式由于小众逐渐就消亡了。
4、PAN&SAN和LetterBox
随着电影工业的发展,特别是宽荧幕技术的普及,观众重新回到了影院,而电视厂商也不会坐以待毙,由于4:3的格式无法说改就改,在回放电影的时候,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影像派认为看电影当然应该看完整内容,这才能理解电影工作者完整的创作思路和历程,所以在播放宽银幕电视时,上下加黑边进行填充,牺牲了电视机的垂直分辨率但能看到完整内容,这个是之前使用的遮幅方式,也就是letterbox,简称LB。在随后的70-80年代LD和VHS录像带开始流行的年代,同样会存在两种处理方式,一般的死忠都认定购买LB格式的,这样能看到完整的影片;另一种模式是在电影转制电视节目的过程中,有针对性的扫描画面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做成电视电影,这种二次构图的影片叫PAN&SAN,简称PS,PS影片能利用电视的完整分辨率,在4:3的电视屏幕上显示完整内容,当然由于重构图,画面的完整性被裁切,但仍有电视画面党喜欢这种格式。
事事无绝对,刚才说过很多电影在拍摄的时候,特别是学院宽银幕的电影,其实是用4:3格式拍摄,在放映的时候增加上下黑边,这种视频也有PS和LB的版本,最著名的案例是哈里森福特的电影《空军一号》,LB版本是电影放映版,和电影院看到的效果一致,而PS版放的就是胶片原版,也就是4:3的原始拍摄版,当然这类电影后来越来越少,特别是数字摄像机流行后,基本绝迹了。
进入2000年,随着16:9和4:3电视共存的年代,当时的家庭影院DVD出现了第三种画面处理方式,叫可变形宽银幕(Widescreen),简称WS版,这个和上面的可变形超宽荧幕不是一个概念,而是针对16:9和4:3电视的适应格式,具体来说:在一些智能播放器和电视机中,如果电视是16:9选择WS,会以适应16:9画幅进行播放,4:3可以选择LB,能看到上下黑边的视频,有些DVD可以选择PS,能看到4:3全屏的视频(不是所有DVD都可以,而是在制作过程中是否添加了这些智能开关)。
三、从HDTV到现在
1、HDTV规则发布和屏幕分辨率之争
进入21世纪,有感于当时世界上三种电视格式互不兼容各有优缺,在包括索尼、东芝、松下、飞利浦等耳熟能详的视频影像公司的共同倡导下,决定统一视频格式,提出下一代高清晰数字电视的方案。当时的电视屏幕主要有两种主流分辨率:640×480(NTSC格式,称为了当时电脑标准分辨率,俗称VGA)和720X576(PAL格式,中国和欧洲的主流),而家庭影院的DVD从640×480(4:3)分辨率过渡到720×480(16:9,在4:3电视上显示640×480)。但是整合之路谈何容易,最终诞生了720P(1280×720 30帧逐行)、1080I(1920×1080 60帧隔行)、1080P(1920×1080 24、25、30帧逐行三种刷新率)三种格式,背后的原因主要是电视制式的更改除了老百姓的电视机,在电视台层面从拍摄设备到录制、剪辑、回放、传输等等全部要改,对于带宽紧张的电视台,一般优先使用720P,高大上的电视台倾向于用1080I,但基本没人用1080P(带宽要求太大)。最后在那场高清视频混战中,索尼笑到最后——蓝光BD赢得竞争。BD使用1920×1080P分辨率,24、25、30帧刷新率兼容的画面,加上最高50MBps的码率,赢得了市场青睐。
2、BD时代数字电影的分辨率之谜
从DVD时代开始,电影的保存工艺越来越被重视,美国电影协会规定所有新拍美国电影必须按规定保存,日本和西欧国家也积极响应。所有胶片版电影都会进行电子化扫描和数字音频保存,同时对扫描胶片的划痕和斑点进行修复,从DVD中期的2K扫描到现在BD时代基本都是4K扫描,重要影片甚至会保存8K扫描版本。同时积极挖掘老片旧片的修复,最著名的两个案例《卡桑布兰卡》和《阿拉伯的劳伦斯》,老片修复技术令人耳目一新。原则上来说,现在新拍的电影随时能出4K片源的家庭影院版本。
但在视频显示上,老问题依旧,学院宽荧幕随着16:9电视的普及现在不成问题了,21:9的可变形超宽荧幕电影仍旧使用了横向压缩技术,只是原来压缩在4:3的胶片上,现在压缩在16:9的数字感光元器件上,而在BD光盘的发售上,SONY采取了一刀切的态度,所有视频横向采用1920分辨率,垂直根据视频原始比例压缩,对于学院宽银幕是完整的1080,而超宽银幕分辨率是823。
3、可变形镜头家庭影院设备
凡事没有绝对,死忠的视频发烧友比比皆是。在一些高端家用电影投影仪中,出现了一种可装配变形镜头的版本,之前说过超宽银幕电视使用带变形镜头的器材拍摄,在使用逆向变形镜头的设备上回放显示正确的比例。这种操作模式可否使用在家庭影院中呢!有些电影公司发布的发烧版BD光盘中,视频分辨率使用了1920×1080,垂直分辨率保持1080,横向分辨率从2560压缩到1920,通过变形镜头在投影仪上投射出正常比例的视频,这种影像以100%模拟电影院效果而受到发烧友的追捧,但毕竟不是标准格式,而且在以电视机为主的观众中无法操作,厂商在推出了一小批作品后就鲜有后续发布了。
(未完待续......)

strikefeng 发表于 2016-5-23 18:49

沙发 !楼主 提个小建议 像我这种硬件小白真的想全部看完这些文章很难 也不一定能全懂。 建议楼主在给我们科普的同时 能不能用红色大写的字体 突出下文章中的重点这样方便我们理解最后能再来个小规模的总结更好。
谢谢楼主的辛苦码字!

wwesker 发表于 2016-5-24 09:25

strikefeng 发表于 2016-5-23 18:49
沙发 !楼主 提个小建议 像我这种硬件小白真的想全部看完这些文章很难 也不一定能全懂。 建议楼主在给我们 ...

感谢支持和建议,会对文章进行重新编辑

侠客游888 发表于 2016-5-24 09:44

辛苦了。。。

killyou3147 发表于 2016-5-24 10:15

原创吗,选购建议好像还没看到呢

wwesker 发表于 2016-5-24 11:21

三、当前显示器的选择建议
1、目前视频内容现状
从前面了解到,家用显示器屏幕从4:3过渡到16:9,而电影工业从4:3过渡到16:9和21:9两种格式共存,这样的局面在将来还会继续。而家用显示器分辨率从640×480过渡到1920×1080,现在在普及的4K分辨率3840×2160可能会成为下一代家庭影院的标准格式,但就像HDTV时代的混乱局面一样,比例和分辨率的混乱局面仍会继续,直到一种所谓的标准被制定前,一切都是未知数。
首先1080P的清晰度没有被充分挖掘,BD作为1080P家用视频的最高标准,从数据量到清晰度、色彩、对比度等方面都是一流的,但BD在本时代没有大放异彩,原因是网络视频的异军突起,我身边的同好除了个别发烧级电影喜欢收藏BD外,其余一般电影均通过网络手段观看,速度——喜欢的电影能第一时间下载,带宽现在也不成问题(对比情况:2005年我下载13G的1080P TS电影需要连续开机一周时间,而现在仅需两小时),映画质量在50寸以下设备没有肉眼可察觉的劣化。
其次,BD视频如果是2.35:1的电影,实际分辨率是1920×823,并没有达到1080P的标准,而电影院的放映质量是:
(1)2K视频源(大多数二、三线城市或一线城市偏远郊区影院)1.85:1是1920×1080,2.35:1是2560×1080(2560是1920插值放大的,通过变形镜头),比BD的分辨率高一些,但考虑到放大倍数等因素,实际观赏效果差于BD的效果;
(2)4K视频源(一、二线城市中心影院)1.85:1是3840×2160,2:35:1是5040×2160(同样用3840插值放大),未来的4KBD分辨率,我觉得3840×2160标准可能性很大,这样2.35:1的视频就是3840×1634,和3840×1440的超宽显示器分辨率很接近;
(3)8K IMAX视频源,只提供1.85:1一种比例,分辨率7680×4320,国内我只在少数几家电影院看过少部分电影是这个分辨率,其余要么设备分辨率不够,要么放的电影本身不符合要求;
2、当下显示器比例和分辨率之选
看完前面枯燥乏味的数据罗列,相信大家完全一头雾水了,其实世界上没有完美的显示器,每个产品有其自身定位,一个个来看:
(1)如果你是文案工作用电脑,我强烈推荐4:3显示器,尺寸在17-22之间就可以,分辨率1024×768起跳,最高1280×960,你会发现越宽的显示器越浪费,两边都是白边无法使用,横边撑满行数就少了,不利于文字预览,而竖起来用高度太高伤颈椎,尺寸大了眼球跟不过来,分辨率太高字太小伤眼。
(2)一般家用上16:9,尺寸从23寸起跳,最大不要超过32寸,分辨率最低1920×1080,最高3840×2160,再高的分辨率成本控制不行,价格太贵。选择16:9是因为影视行业现在都使用16:9作为制作比例,电视节目是16:9、家用摄像机16:9、游戏开发优先16:9, 16:9比例已经是行业标准,用16:9在内容显示上可以获得最大的兼容性。
从分辨率上来说,1080P是现今行业主流最高标准,目前很多4K片源质量和品质没有统一,除了少部分发烧级品质和各大厂商的宣传测试片段,其余视频的结局和我在2005年前下载的1080i TS视频如出一辙,在BD公布后被淘汰。
另一方面,分辨率和尺寸有很大关系,当屏幕大小和观赏距离结合分辨率后会产生一个平衡值,所谓3米全高清的戏言,背后的原理就在这。而电脑显示器我不太建议超过32寸,从我自己使用的29寸显示器来说,除了看电影拉远距离能看全外,平时根本无法全屏看东西,眼球赚不过来,在这个尺寸下,4K分辨率和1080P的差距不大,但硬件性能要求成倍提高,成本上升过多。我强烈推荐1080p的分辨率,性价比最高。
(3)对于发烧级玩家,我推荐上21:9超宽显示器,原因无他:游戏和电影在这个比例上确实最有冲击力,以我最喜欢的游戏《冲突世界》为例,我在16:9的画面上通关了十几次,但第一次在21:9的画面上我还是被震撼了,我甚至都顾不上游戏,而是不停的跑图,津津有味的观察每个细节和环境。对于其他游戏,我现在最关心是否支持21:9,能支持最好,不能支持想办法要让他支持。它从根本上满足了画面党的需求。
对于电影爱好者,体验的感觉同样很棒,虽然现在的硬伤是1.85:1的电影在显示器上是左右黑边以1920×1080分辨率显示,而2.35:1的电影以1920×823插值放大到2560×1080在屏幕上显示,而在3840×1440的分辨率上放大倍数更大,需要更远的距离获取清晰度,其他所谓色彩还原、对比度、可视视角等,和分辨率没关系。
但从实际观感来说,即使是1280×548的视频都能看得津津有味,有黑边和没黑边完全是两码事,虽然说29寸显示器看电影和32寸看电影的可视面积没区别(前提是2.35:1的电影),34寸就是36寸砍掉上下边,但实际观赏感觉完全不一样,有些东西是骗不了大脑的。具体尺寸,建议游戏玩家29寸即可,视频玩家34寸,玩游戏29寸足够,再大就看不全了,眼球不停在转,太累了,看视频为主的越大越好,将距离控制在1-1.5m,现场感和画面冲击力非常舒服,分辨率2560×1080是优选,目前即使是GTX1080也搞不定4K,除非你上SLI,否则卡顿和降特效会把分辨率优势瞬间秒杀,另一方面视频玩家现在主流是蓝光原盘或BDremux,除非搞得到4K视频,特别是3840×1628级别的,否则3840×1440的分辨率根本发挥不出能效,等4K普及了——估计到时4K显示器和现在1080P一样白菜价(想当年的咬牙买的50寸1080P等离子......说多了都是泪)。何必为未来的科技提前买单,在IT领域这是最不划算的投资。
写在最后:
兴趣使然,带领着我写完这篇文章,技术性的内容比较多,就当是强制科普:lol。历史车轮在前进的时候,有时同样的问题会反复出现,现在大家对显示器的选择有些茫然,在我看来比10年前好很多了,那是一个CRT、PDP、LCD军阀混战的年代,那是个480P、576P、720P、1080P混战的年代,那是个有1080×1080分辨率16:9显示器的奇葩年代,那是个VGA、DVI、DP、HDMI混战的年代。其实选择的原则一直没变:需求是第一位,亲身体验是第二位,经济实力是第三位,遵循这三个原则,你一定能找到自己合适的设备。

wwesker 发表于 2016-5-24 11:50

killyou3147 发表于 2016-5-24 10:15
原创吗,选购建议好像还没看到呢

原创内容:lol

xcdry 发表于 2016-5-24 12:54

其实目前显示器主流还是1080P,其他分辨率使用条件根本不成熟,普通用户只要无脑选择1080P就完事了。

strikefeng 发表于 2016-5-24 23:48

我又回来看看了 谢谢楼主的介绍 先收藏 最后的总结对我很有帮助 刚好今年打算换电脑!

alucrad 发表于 2016-5-25 00:46

近期正在苦恼选购21:9的曲面显示器,目前来看只有买点入门款式了。

王人杀 发表于 2016-5-25 02:22

本帖最后由 王人杀 于 2016-5-25 02:51 编辑

10年前用上飞利浦17寸1024*768分辨率的显示器,到了16:10,16:9显示器同时存在市面上的年代,忘记是那一年,买了飞利浦22寸16:10分辨率1650*1080的显示器,后来才发现电影、游戏都是以16:9、720p、1080p显示,看电影上下黑边明显,玩游戏影响不大,部分游戏有显示器的分辨率,一直用到今年2月底,3月1号买了AOC的27寸1920*1080分辨率的显示器,先用几年再算。

liguowei 发表于 2016-6-10 11:23

21:9 的就    呵呵呵呵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关于显示器分辨率和比例的由来和购买建议(已完结)----购买建议已更新在7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