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回顾
索姆河战役-战役简介英军步兵在索姆河战役中发起进攻1916年初,根据协约国确定的战略方针,英法联军计划在索姆河及其支流昂克尔河地区发动大规模进攻,彻底击溃法国北部德军。索姆河地区属丘陵地带,地形起伏不平,森林和村庄星罗棋布。德军在该地区构筑有三道阵地,主阵地为阶梯式堑壕和坑道工事,前沿阵地敷设多道铁丝网。守军是F.von贝洛将军指挥的德第2集团军13个师 (后增至67个师),防御纵深 7~8公里。英法联军投入39个师(后增至86个师,其中英军54个师,由F.福煦将军指挥)、3500门火炮和300多架飞机。7月1日晨,经7天炮火准备后,英第4集团军(由H.S.罗林森将军指挥)从马里库尔至埃比泰恩25公里正面向巴波姆方向实施主要突击,由英第3集团军第7军在其左翼采取保障行动;法第6集团军(由M.法约勒将军指挥)从罗西耶尔以北索姆河两岸向佩罗讷方向实施辅助突击。当日,法军和英军右翼突破德军第一道阵地,但英军左翼为德军坑道工事所阻。英军采用密集队形冲击,遭敌枪炮火力杀伤,损失近6万人。2~3日,英军右翼和法军攻占德军第二道阵地,法军一度占领巴尔勒、比阿什等德军防御要地。因联军为离心方向进攻,且组织协同不力,进展迟缓,使德军得以迅速调集援兵,并于7月19日将第2集团军分编为比洛指挥的第1集团军和M.加尔维茨指挥的第2集团军,加强索姆河上游地区的防御。至7月中旬,联军仅向前推进数公里,未达成战役突破。此后,双方不断增加兵力兵器,作战行动变成了一场消耗战。9月3日,英法联军以56个师的兵力再次发动大规模进攻,深入德军防御纵深2~4公里。9月15日,英军使用49辆坦克(实际参战仅18辆)配合步兵进攻,占领德军第三道阵地的若干重要支撑点。这是战争史上第一次使用坦克。9月下旬至11月中旬,联军步坦协同发动两次进攻,均未取得决定性突破。
此役,联军以损失61.5万人(英军42万人、法军 19.5万人)的巨大代价,夺占德军240平方公里的阵地,牵制了德军对凡尔登的进攻;德军损失65万人,被迫收缩防线,在西线暂时转入战略防御。此役表明,进攻一方即使兵力兵器占优势,但若逐次投入兵力,仍难以达到突破对方纵深防御的战役目的。http://a4.att.hudong.com/27/05/01300000242726123211059015207_s.jpg
索姆河战役-战役背景
索姆河战役索姆河战役(1916年7月至11月),是霞飞发动的。他的目的在迫使德国从俄国战线撤出部队,予德军以致命打击,并减轻对凡尔登的压力。由于索姆地区没有什么战略目标,英国指挥官道格拉斯·黑格爵士在最初被告知这个战役时,宁愿选择更便于进攻的象佛兰德这样的防区。虽然他并不属霞飞管辖,但他的方针是,如果他感觉不到什么灾祸临头时,在法国以听从法国指挥官的意愿为宜。不久,黑格就完全被霞飞的计划争取过去了,他忘记了选择索姆防区是缺乏战术考虑的,并宣告这条战线是通向胜利的门路。
战役从1916年6月24日开始,至11月中旬结束。其目的是突破德军防御,以便转入运动战,同时减轻凡尔登方向德军对法军的压力。当时战线由南向北,在亚眠以东50多公里的地方穿过索姆河。德军在该地区构筑了号称“最坚强的”防线,包括3道阵地和一些中间阵地。主要阵地有坑道工事,阵地前面有多层铁丝网。守军为德军第2集团军,防御正面宽58公里,其第一线为9个师,预备队4个师。以后兵力增加到67个师。英、法方面原计划以法军担任主攻,但因凡尔登战役动用了法军大量兵力,改以英军为主。最初投入兵力为39个师(战役过程中增加到86个师),其中英军25个师,以第4集团军为主、第3集团军为辅,在索姆河北岸卡尔诺以北地区进攻,正面25公里;法军第6集团军14个师,跨索姆河在英军右侧进攻,正面15公里。英、法军炮兵和空军都占优势。采取对有限目标逐次攻击战法,企图通过消耗德军兵力达到突破的目的。为协调两军行动,规定每次进攻到达线不能自行超越。 索姆河战役-战役经过 http://a2.att.hudong.com/52/02/01300000242726123211029970717_s.jpg
索姆河战役的战壕1916年7月1日,英国第4集团军(由罗林森将军指挥)从马里库尔至埃比泰恩25公里正面向巴波姆方向实施主要突击,由英国第3集团军第7军在其左翼掩护;法国第6集团军(由法约勒将军指挥)从罗西耶尔以北索姆河两岸向佩罗讷方向实施辅助突击。当日,法军和英军右翼突破德军第一道阵地,但英军左翼为德军壕沟阵地所阻。英军采用密集队形突击,遭德军马克沁机枪的强大火力杀伤,损失近6万人。
7月2—3日,英军右翼和法军攻占德军第二道阵地,法军一度占领巴尔勒、比阿什等德军防御要地。此后数日,由于德军投入预备部队以及英、法联军本身在突破战术和指挥调度方面存在着严重缺点(对各地区的突击规定繁琐,限制了军队的主动性等),以致推进缓慢。
7月19日,德军指挥部又投入新一波预备部队,为便于指挥,将第2集团军分编为由贝洛将军指挥的第1集团军和加尔维茨将军指挥的第2集团军。并在防御上加长纵深,构筑了补充防御地区。
7月中旬,英、法联军仅向前推进数公里,未达成作战的预期目标。
7月底至8月中旬,英、法联军将其部队增强至51个师、飞机增加至500架;而德军增加到31个师、飞机增到300架,由于作战的迟缓、胶着,遂转变成为消耗战。
索姆河边一个包扎所9月3日起,法国米舍莱将军的第10集团军、英国加夫将军的第5集团军分别投入战斗,战场正面范围扩大到50公里宽的战线。德军增强至40个师,又不停加强阵地的防御工事。因此英、法军队的推进速度平均每昼夜仅有150至200米。
9月15日,英军第一次使用新式兵器——坦克(共49辆坦克,实际参战仅18辆),配合步兵进攻,推进了4至5公里。这是战争史上第一次使用坦克,对守备方的德国步兵产生了心理震撼,使他们放弃阵地不战自退。但由于坦克的技术与装备尚未完善,加上战线宽广(10公里18辆坦克),仍然没有达成打开突破口的作战目标。战术层级的运用成功并未能引导作战胜利。虽然英军后来又使用了两次坦克,同样收效不大,倒让德军开始学习如何对付敌方这个庞然巨物。
进入秋季后,气候开始恶化,由于阴雨连绵、道路泥泞,战斗渐渐平息,到了11月完全停止,英、法两国的作战计划宣告失败。http://a4.att.hudong.com/86/03/01300000242726123211037137277_s.jpg
索姆河战役-战役结束
英国公主安妮在法国北部举行的纪念索姆河战役90周年纪念活动上检阅仪仗队几个月的战斗,英军的损失总数已达到破天荒的42万人,法国达到20余万人,而德军阵亡、负伤、被俘和失踪的总数已达到65万人。当时的德军总参谋长鲁登道夫曾回忆说:“军队已经战斗到停顿不前,现在完全筋疲力尽了。”直到这时,索姆河战役才不得不宣告结束。
索姆河战役持续4个月之久,它连同凡尔登战役,成为1916年西线乃至整个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战役之一,而且这两个战役互相联系,互相牵制。就像凡尔登战役中的德军一样,英、法军作为进攻的一方,没有达到自己的进攻目的。
德军以凡尔登战役牵制了英、法军在索姆河战役的力量,而英、法军则以索姆河战役牵制了德军在凡尔登战役中的力量。由于战术的教条和堑壕阵地防线在当时无法克服的缘故,这两个战役最后都成了消耗战,特别是索姆河战役。英军在这次战役中投入了55个师,法军投入32个师,花了巨大代价,才从德军手里夺回180平方公里的土地。
索姆河战役结束后,英国和法国1916年在西线损失达120万人,德国达到80万人。但索姆河战役显示了协约国在军事和经济方面的优势,从协约国与德国的经济潜力和兵员后备力量的对比来看,协约国的损失显然是值得的。
相反,由于英、法军在索姆河战役中牵制了德军力量,使德国发动的凡尔登战役以失败而告终,大大影响了德军的士气,德国损失的大量精锐部队无法补充,这对德军以后的行动产生了巨大影响。 http://a1.att.hudong.com/87/00/01300000242726123211009307544_s.jpg
索姆河战役-战役评价
索姆河战役中的坦克索姆河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典型的、双方伤亡皆极为惨重的阵地战。不论是双方所投入的兵力、兵器,都是本次大战中最大的战役。英军投入作战有54个师,法军32个师,德军为67个师。英、法联军伤亡79万4千人,未能突破敌方防御,仅推进5—12公里。德军损失53万8千人,虽然失去240平方公里的壕沟阵地,却成功拦截了协约国的战略目标。但进攻方在西南战线的胜利仍使得战局的主导权逐渐从德国移向协约国一方。
至于用兵学方面的检证是:在正面狭窄的地段上,接连实施多次突击来突破阵地防御的战术,成效不大,而且极有可能耗损巨额兵力。此外,这场战役促使其他强权国家开始装备坦克等类型的阵地突破用重型器械,并发展反制兵器,带动并启发了战间期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国军工业的蓬勃发展。
从政治角度来看,索姆河之战更是直接导致了政府内阁的更迭。大卫?劳埃德?乔治被任命为英国新首相,新内阁宣布成立,年轻的丘吉尔也是成员之一。
索姆河战役-主要人物
约瑟夫·雅克·塞泽尔·霞飞约瑟夫·雅克·塞泽尔·霞飞
霞飞生于鲁西永的里沃萨尔特一个皮匠家庭。毕业于巴黎理工大学。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霞飞被任命为法军总司令。德军执行“施利芬·小毛奇计划”,从法军设防薄弱的方向攻入,霞飞在边境交战中接连失利;德军总参谋长小毛奇为一时的胜利所陶醉,霞飞领导法军在马恩河战役中阻止了德军的进攻,粉碎了德军以“速战速决”为基础的施利芬-小毛奇计划,使西线战争从机动作战转入持久的阵地战阶段,保卫了巴黎,取得了巨大胜利。之后在1916年的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中取得胜利,霞飞则因此名声大震。
1916年12月,他被免去实职,改任法国政府军事顾问,同月晋升法国元帅。1917年~1***年任法国驻美国军事代表团团长,后又任驻日本军事代表团团长。1***年12月被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1922年任法国国防委员会主席。1931年1月12日在巴黎病逝。霞飞性格稳重,木讷寡言,虽略显迟钝,却极其坚韧,人称“迟钝将军”。他遗有《战争准备与战役实施》和《霞飞元帅回忆录》等著作。
http://a4.att.hudong.com/83/05/01300000242726123211052197314_s.jpg
页:
[1]